第二百四十四章 某也一样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别看王思敬眼下是太子宾客,人家年轻时候,是在西北领兵打仗的,是郭知运的下属。
他就一个嫡子,便是王难得了。
当父亲的,如果有一项专长,那么会在儿子学业无成的时候,选择倾囊相授,也算是薪火相传吧。
出身琅琊王氏,王难得最差也肯定是个文化人,但是参加科举肯定是没戏的,源自于这小子跟严武差不多一个类型,当爹的不在身边,当妈的管不了,以至于学业荒废。
没有办法,王思敬只能带他从军,你还别说,路子选对了。
整个河西,王难得算是年轻一代当中,非常出类拔萃的战将了,而且还有一手相当不错的书法。
琅琊王学业可以不行,书法不能不行,因为祖上有个王羲之。
积石城西面三十里的横岭,王难得的河源军就驻扎在这里,打了这么久,他的损失也不小,但不算伤筋动骨,仍旧有三千多人,五百马。
他的作用,便是防止吐蕃军队从横岭南边的河谷地渗入,断了积石城的补给路线,算是郭子仪的东面侧翼。
三千人,分散在四个谷口,掐死了所有要道,正在修建防御工事。
王难得是懂兵法的,他所有的防御布置,都非常的合理,至今为止,贼军数次强攻,都没有能突破他的防线,而他几乎没有损失,也就是军械耗费颇重,不过这方面,韦光乘还是得力的,没有让他有后顾之忧。
王难得一身铠甲,登高远眺,观察着周围的山势地形。
他已经在山中勘察数日,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可供贼人行军的小道。
“东南方向那个位置,往南延伸十五里,造两座烽火台,”王难得指着远处的山峦,吩咐属下道:
“还有我现在这个位置,留几个人修建地堡,以观烽火。”
麾下将领豆卢铤点了点头,开始着手安排。
这时候,山脚下有人登顶:
“报,靳副使回来了,刚入大营。”
王难得点了点头:“下山,看看元曜带回来什么消息。”
在四座河谷关口的大后方,便是河源军驻地,营地不大,依山而建,当下只留有一千二百人驻守。
上山容易下山难,王难得从山上回来,用了整整一个时辰。
“烧盆水,给大家解解渴,”
王难得进了营帐之后,在靳元曜的帮助下卸掉身上的上身甲,笑道:
“穿着这一身登山,可把我给累死了,但是不穿吧,又担心遇到敌军斥候。”
他是个非常胆大的人,眼下的边境线上,遍地都是两方的斥候,刚才王难得在山顶的时候,已经远远见到过几个贼影。
斥候外出,身上是会捯饬一番的,不复杂,就是在土里滚上几圈,方便与山体的颜色融为一体。
边境线很早便坚壁清野了,光秃秃的山上没几颗树,大多是荆棘灌木。
即使这样,也是很容易被敌军斥候摸近的,人家不动的时候,确实不好发觉,而人的视线是有盲点的,汉人的正常视野是个椭圆形,上方60°、颞侧100°、下方75°、鼻侧60°,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盲点。
营帐中,几名将领吹着碗内冒着白气的开水,将靳元曜带回来的一封信传阅完毕。
王难得捧着热碗,皱眉道:
“朝廷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但是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隋王势头太盛,已经对太子造成极大的威胁,这次要是在西北建功,更添威望,太子今后恐难节制,节帅便是出于此点考虑,所以不想让隋王太出风头,他也难啊”
靳元曜带回来的这封信,就是皇甫惟明写给王难得的。
豆卢铤闻言道:“可是军令如山,隋王眼下是陇右道行军大总管,节帅就算反对,恐怕也没什么用,听说隋王与盖嘉运父子关系密切,断不会允许节帅葬送赤水军,都是博弈啊,没曾想陇右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了,如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冲锋陷阵那么简单。”
军中将领,大多都是粗人,对朝局,甚至是陇右大局,都是看不明白的,大多情况下,能够拼死效命,便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但是王难得这拨人不一样,问题就出在王难得身上,这小子与太子是可以单独联系的。
他是少阳院要在西北扶植的最重要的一位年轻将领,皇甫惟明也赋予了他大权,除了河源军,还可以节制白水军,甚至一度打算让王难得夺权安思顺的临洮军。
要不是大战开启,眼下的王难得已经在临洮军中了。
他的手下,也都是少阳院举荐的,这个豆卢铤,人家还参加过科举,中的是明算科,凡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全通者及第。
也就是说,这是个数学家,众所周知,数学好的脑子都特别牛逼,这一科目也被称为天生行,怎么都行,天生不行,怎么都不行,看基因的。
靳元曜道:“我离开之前,李光弼已经返回绥戎城,准备开拔了,大约三天可至,隋王的意思,我们这条防线不要一味固守,毕竟积石城没丢,守城过于被动,时机合适,可主动出击,而且积石军,隋王交给将军节制,传令官已经进入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