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 家书抵万金
退了去,都没顾得上回话。
秦王政本来还想心腹宠臣讨论一下不着调的儿子,一抬头发人跑了。
秦王政:……至于吗?
不过臣子不确实更放松一些,秦王政决定仔细阅读一下信件内容,不像昨天只是草草看完。
主要还是当着臣子的面看这么肉麻的东西,严肃的秦王也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今天扶苏倒是没有继续写一大堆废话,而是写了一首诗歌。当然主题还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换汤不换药。
先秦时期极为流行这种诗歌,大多都是四字为一句,反复排比。简单点说就是诗经的那种文体,人人都爱唱。
秦王政先挑剔地研究了一下儿子的文采。
可惜没什么能挑剔的地方,感真挚、笔触细腻、造诣极佳。不愧是大秦精心培养来的长公子,实打实的文武双全。
秦王政沉默半晌,最后只能嫌弃一句:
“不好好做正事,总写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后将信件仔细叠好,收进玉盒里,上一封信摆一起。又唤来侍者将玉盒放到他的寝殿之中,免得弄丢了。
侍者不敢提醒王上,东西即便放正殿也不可能弄丢的。反正王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听话地把东西放到床头就行了。
至于王上是不是想每天睡前都拿来回顾一下,他们可管不着。
秦王政没注意他们的反应,自己拿了一张空白的信纸,开始犹豫要不要给儿子写回信。
不写吧,儿子一天一封地给他送家信,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显得十分冷漠。
写吧,扶苏本来气焰就够嚣张的了,再收到回信不得上天?天高君王远的,谁能管得住他?
最终,秦王政选择提笔写下寥寥数语,大意为——干完了正事就赶紧回来,少面闯祸。
看到回信的扶苏选择忽略了后半句话,下一封家信里表示已经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保证一定尽快回家。
这都是后话了。
此刻,蒙毅见王上看完了信,而且今天的心似乎还不错,便放心大胆地回到殿内继续侍奉。
秦王政懒得他计较,翻开奏折刷刷刷地飞速批阅起来。
昨日他心不虞时,批奏折的速度就已经很快了,只是批语严厉得有些吓人。不想今日心好了,速度竟然比昨日更快,倒是批语换了煦宽容的画风。
不明况的大臣们见状越发坚信是前线战况反复,时而打胜时而打败。不得不感慨赵国确实难对付,局势居然如此焦灼。
大家都做好了要僵持很久的准备,没想到一月后,咸阳收到了大军开始围攻邯郸的战报。
臣子们:???
说好的赵国难打呢?!
前线。
王翦将军李信将军的配合虽然了种种变故,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功的。
军粮被劫的消息对困守城中的军民来说都是一沉重的打击,毕竟里头是真的没什么粮了。
原本就因为饥荒导致庶民家余粮,大军过来虽然自带粮草,可这么多人的粮食消耗量太大了。何况后面又跑来了一波没带粮食的败兵,食就更不够吃。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邯郸那头的贵族们说着“去年秋收没收上多少粮税”,国库存粮十分空虚,给军队拨下来的粮草紧巴巴的。几乎是算准了时间给的定量,一点多的都没有,快吃完才来下一波。
补给被抢了,简直是灾难。
寻常时候还能问庶民借点存粮应急,是一点都借不着了。庶民自己都饿着肚子呢,之前敌军没攻过来前,他们都是城去挖野菜树根充饥的。
赵国主将焦头烂额。
士兵没饭吃,哪有力气打仗?庶民也没饭吃,不少人都想逃去其他地方避难。
要不是担心城后来不及跑远就会被敌军杀掉,有些人说不准会闹着让将军开城放他们离开。
更糟糕的是,秦军似乎也猜到了城中的况。
李信那小子居然直接站城冲里头大喊,鼓动庶民开城逃跑。他保证不杀良民,只杀士兵。
赵将气得头疼,也不管正的王翦大军了,亲自来到背面的城楼上,李信遥遥对骂。
“李信小儿,你区区一千人马,安敢此放肆!”
李信嘻嘻:
“对啊对啊,我才一千人马,你直接领兵城灭了我不就好了?你怎么不敢来啊,胆子可真小!”
赵将却不吃这激将法。
他才不信李信这么点人就敢跑来吸引火力呢,一定有埋伏。虽然他没提前收到消息,但他认为李信的后方绝对有大军等着他开城,好一股脑冲进来。
其实李信还真的就这点兵,援军另一头根本过不来。
这何尝不是一种“空城计”呢?
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就发生春秋时期。
楚国攻郑,叔詹向郑文公献计。“城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