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秦完美太子 > 第 85 章 太子的手段

第 85 章 太子的手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们能不能想到该派谁去调查。朝中这么多大臣,自然不能随意指派。

大兄方才虽然没有提醒的很明显,可其实长了脑子的就该意识到。他们是在答题,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不是只给个笼统的答案。

父亲要的是完整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个构想。

不是你说“我派个人去调查”就行的,你得仔细说派谁、为什么派他、要是他查出来的结果有问题你怎么分辨、之后再派哪个代替他去查,这些都得提前考虑到。

至于查出真相后如何处置……

十四公子犹豫地看向大兄,不知道这个该不该提前想好。

扶苏看了父亲一眼,见父亲没有不许他解答的意思,便大方地告知道: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能有十数种可能性。就算你现在想一大堆处置方案,可能也对不上后续的调查结果。”

万一查出来这里头还藏了三四五个罪魁祸首,你提前想的解决方案不就白费了?

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浪费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里。反正事情查清楚了再想怎么处置也不迟,这又不是什么性命攸关的大事。

十四公子若有所思。

所以君王还要学会分配自己仅有的精力,什么事情该多上点心,什么事情交给下头人处置就行,都是一门学问。

这也太难了,当秦王原来这么复杂的吗?

之前他们在不同部门实习的时候,就没这么多事。出现问题直接解决就好了,顶多遇到的事情棘手一点。

但在章台宫完全不同,秦王要做的大部分是调度人手,安排合适的人去解决合适的难题。只有一些很重大的事情,才需要君王亲自裁决。

光识人这一项就能卡死九成九的公子,伯乐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等父兄去午休后,十四公子和十五公子交头接耳,感慨难怪战国那么多国君都十分昏聩。

很多人其实不是真的昏聩,他们就是人傻,分不清好赖忠奸。

奸臣最会装模作样哄人开心了,被蒙蔽之后君王自然不会觉得哪里有问题。再被奸臣堵塞言路,君王压根不知道治下的真实情况,就以为自己任命的当真是个好臣子。

然而在外人看来,这个君主也太昏聩了。某某大臣不是一看就是奸佞吗?某某将军肯定是好人啊这还用犹豫?

你问他们怎么看出来的,他们回答:大臣搞得民不聊生,

将军在努力救国。

对,很有道理。

但这是局外人的视角。

当你成为那个被困在宫中的君王时,只能听到看到奸臣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你怎么知道外面民不聊生了?你怎么知道将军努力救国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想要破局是很难的,哪怕换个普通的聪明人魂穿君王,也不一定能看出身边的臣子在装模作样。得是比一般聪明人更敏锐的那种,才能一眼辨认忠奸。

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也有不少被奸佞蒙蔽过,要求智商普通的君王看透迷雾,真的太强人所难了。

六国这几代的君王难道真的个个都昏聩到令人发指吗?不一定,大部分只是单纯的平庸而已。

不完全是因为君王昏聩才导致六国灭国的,这里头还有六国的官场风气造成的奸佞丛生、不断挤压贤臣良将的生存空间这个问题。

新继位的君主一上来就面对奸臣,直接被忽悠瘸了。然后奸臣越来越多,忠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期间只要出一个聪明人就能打破局面,但可惜的是六国连出普通人。

当然,各国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国家是有点小聪明的君主看出了谁是奸臣,但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于是继续任用。结果自己一走,后代看不出那家伙是坏的,当成辅国重臣傻乎乎交付大权。

对方在位时各种排除异己,朝中只剩奸佞。于是君王从此就跳不出来了,一坑坑了好多代国君。

也有国家是出现了外力干扰,别国刻意出钱贿赂和挑拨离间,帮忙把忠臣赶走,加速了这国的堕落。

赵国就是典型例子。

赵王迁从小就被忽悠瘸了,几乎堪称郭开一手带大的。

他爹还算半个聪明人,为了防备李牧和长子赵嘉联手,于是打压赵嘉废长立幼。结果忘了他的小儿子压不住郭开,赵迁就是个普通人,可能比普通人还要笨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大争之世,君主不仅不能是个昏聩的奇葩,还得不平庸才行。

大一统王朝好歹没有别国使绊子,君主平庸也就平庸了。朝中臣子自己内斗不一定会把国家拖垮,毕竟忠臣又不会被排挤到不存在的别国去。

只有一个王朝能选,那就只能在这里死磕。忠臣会拼了命地把奸佞干掉,而不是战国这种“这个老板不行我就去别家看看”。

两个公子探讨半天,觉得自己对战国这摊浑水有了更多的了解。

十四公子陷入沉思:

“我大秦以往也有平庸之主,为何没有落入六国的境地?”

十五公子想了想:

“可能因为那个时候秦国也没什么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