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民间流言
日后人才多了再看他表现。
等遣退了吕齮,秦王政哄了爱子一句:
“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次次都生气哪里气得过来。不是你劝寡人生气伤身的?自己倒是不控制脾气了。”
扶苏看了眼李斯记录的供词,果然避重就轻,没有全数写下那些人都编造了什么。
他对秦王政说
道:
“父亲不知道他们都编了什么瞎话,我听完哪能忍住不生气?”
说什么秦王长相吓人,还说他阴险毒辣会吃人。
关键是李斯审问之后发现,这样的流言不是只有这一家在传。
那家人受不住审讯全都招了,说是谣言是有人刻意编造的。然后传讯给各地有异心的楚人,叫他们统一口径,传一样的话。
如果各地说的都不同,庶民们互相一打听就知道是编的了。可如果所有人都是这么说的,相信这是真相的人会大大增加。
这种流言有时候能流传千百年。
等后人史料缺失时,想要记录当年的过往,只能多方打听各地的传闻互相印证。类似这样各地都大差不差的流言,就很有可能被当成真相记录下来。
秦王政听着爱子振振有词的分析,饶有兴致地问道:
“所以他们具体是怎么污蔑寡人的?”
扶苏不想把那些话说出口,拿了张纸提笔写下一行字——“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等父亲看完,便要在烛火上烧了。
扶苏补充道:
“使者缭这些年在楚南百越,一直不曾回秦。楚人听闻当年缭见父亲时说过一段点评父亲为人的话,说完后不久就逃遁了,不肯事秦。便借此牵强附会,编造了这些说辞,还说这是缭亲口所言。”
目前还不叫尉缭的使者缭和秦王政之间有一段往事,旁人知晓得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使者缭一开始不愿意为秦王所用,还和友人说过秦王不好相与。
楚人假称使者缭这些年在楚地附近,和他们楚人有过来往。他们从缭口中探听到了他和友人的对话,便是上述这一段。
这还不是全文,后面有一段“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②
庶民哪里知道这是不是缭的原话,楚人都这么说,他们也就都这么信了。而且话语是根据故事编的,非常贴合剧情,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庶民也记不住全文,只记住了秦王长得吓人、心性凶险阴狠、还会吃人。
缭的原话大概也好听不到哪里去,但估计没这么夸张。楚人约莫是拿那段话添油加醋了一番,半真半假的,最容易叫人相信。
秦王政拦下了太子烧掉纸张的动作:
“不急,过些日子拿去给缭看看。”
扶苏动作一顿:
“若是这样的话,恐怕缭要被吓出个好歹了,父亲也学会欺负人了。”
秦王政但笑不语。
莫名其妙成了楚人编造谣言的工具人,使者缭也是倒霉。
扶苏将这张纸递给了史官:
“你且收好,莫要流落出去了。”
史官惶恐地接过去,都不敢多看上头到底写了什么。小心翼翼地折好,把字藏在里头,仔细放进了木盒中。
胆敢散播谣言的贵族自然是处决了,
南阳境内类似他这般表面乖顺内里藏奸的楚国贵族还有不少,太守已经根据口供去顺藤摸瓜抓人了。
除此之外,必然还有其他人是那贵族不知道的。还得细细调查,全部揪出来才行。
这次的事情能光明正大地清理掉一批贵族,好歹算是个收获。寻常时候贵族可不能轻易斩杀,这么想来,秦王政倒希望参与的贵族越多越好。
南阳的情况绝不只是一地的特例,消息能很快蔓延到了九州各郡。尤其是南郡等楚地郡县,统统开始了彻查的行动。
秦王还没抵达,就先在各处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原本还不把秦王巡游放在心上的六国遗民们终于意识到了,巡游不只是秦王当个吉祥物走一圈而已。
此前检举的庶民也得到了额外的奖赏。
他们原本没有揭发贵族,是怕贵族会逃脱,自己后续要遭受报复。否则这样举报就给钱的好事谁不干呢?又不怕秦吏食言,检举有赏可都是写在律法里的。
这次还是秦王驾临,大家想着秦王都在这里,肯定不会出现官官相护,这才壮着胆子去举报了。
一方面感激王上,一方面也是想试试除了检举时给的奖励之外,还有没有来自王上的额外奖赏。
结果真的有,还是不小的一笔钱。
消息传出去之后,有人忍不住愤愤:
“只是给了一点好处而已,那么点铜钱能买什么东西?庶民真是眼皮子浅!”
这话刚说完,就被墙角偷听的庶民听去了。庶民眼前一亮,扭头就跑。
那人一惊:
“糟了!外面有人!”
可是现在去追已经迟了,庶民用最快的速度跑去官府检举。如今正是严打时期,差役一听立刻行动,赶在人跑掉之前就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