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琉璃房
韩信虽然年纪小,但他确实是个天生的将星。上郡那一战表现得可圈可点,令不少老将刮目相看。
光凭这个战绩,直接去做主将也不是不行。尤其在大秦,有始皇帝的支持,旁人绝不会置喙什么。
——陛下可比他们会看人,陛下觉得韩信可以,那韩信肯定可以!
小韩将军就这么走马上任了。
不过大战一时半会儿还打不起来。
毕竟他们得先等匈奴纠集到足够多的人手后,再坐等匈奴和东胡打出个结果来。接着才能制定进一步的战略,为大秦捞到足够多好处。
所以韩信去了辽东郡后没有着急动手,而是在耐心地训练士兵。
辽东那边的兵卒已经习惯了原本的将领,对于空降的韩信并不熟悉。韩信想要在军中树立起威望来,光靠河套之战的战功还不够。
正式开战之前,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北边战事稍歇,西南也同样传来了愿意归顺的迹象。
百越等地轰轰烈烈搞基建发展的动静瞒不过隔壁的西南夷,即滇地。
一边是秦军的穷追不舍,一边是百越迅速脱离蛮夷迈入文明社会。有这个打样在,西南地区的夷人难免会心动。
滇地同样不是一个完全团结的地区。
数十年前,楚国曾经派遣将领庄蹻,由黔中郡入滇,占领了夜郎国。后来秦国攻占黔中,断了庄蹻的归路。
楚国不甘心失败,和秦国在黔中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
这么动乱的情况下,庄蹻实在没有办法归国。只好干脆学习当地人的习俗和装扮,融入了滇地夷人之中,干脆在此定居了。
靠着庄蹻的这一次行动,西南地区和中原产生了许多交集。这是中原开发云贵高原的一次关键性事件,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
所以西南夷其实是尝过一次甜头的,很知道如果秦国愿意带他们发展的话,对滇地好处极大。
只不过这边自立惯了,夷人族群也众多。想要他们立刻就归顺并不容易,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非常难搞。
始皇帝派去和夷人的交涉就不是很顺利。
和后世民族众多的云南不一样,此时的古滇国并没有那么多并驾齐驱的种族。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滇族。
滇族在滇地的地位有一点类似于后世汉族在华夏的地位,人口多且掌握大量权柄,以其为核心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
比起百越的原始部落,滇国能称之为国,自然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比较早期的国家体制。
滇国有相当正规的部队,人数多达数万。它还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比如进贡、赋税、刑法等。
这样一个国家,倘若君主怀抱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那让它归顺就很难了。
滇国哪怕眼馋秦国的先进技术,可他们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技术的。不像百越一穷二白,所以就没那么好骗。
不过领头羊的存在,自然有其好处。
相比起来,这样的政体收服的复杂程度会大大降低。只要搞定滇族,基本就搞定西南了。
否则要真和后头那些朝代一样,每个夷人民族都实力相当,恐怕会更难拉拢。
又多又杂的民族会导致他们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面对这么多不同的民族,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哪家的雷区。
偏偏每家都势大,一个也不能惹。所以大部分朝代的当地官员都得小心翼翼的,尽量和所有族群都交好。
就这还得担心他们时不时叛乱一下,或者在某几l族互相火拼时自己遭受波及。
滇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不是很满意。
滇王认为,大秦皇帝可以亲自去和百越谈条件,对百越那么礼遇,为什么不能给他们西南同等的对待?
而且光同等的也不太行,他们滇国明显比百越更先进。所以秦国要更礼遇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好处。
简单点说,就是滇国打算漫天要价。
偏偏他们是有过见识的,不如百越淳朴好骗,没办法随便给点甜头就打发掉。
始皇帝当然不会允许他们坐地起价。
朝会上,有臣子就坐不住了。
朝中众臣原就不是很赞同陛下当初给百越那么大的优待,现在滇国拿百越说事,言语间不是很看得起他们陛下,这就让群臣更加恼火了。
免不得有人旧事重提:
“陛下当初就不该亲自接见百越首领,倒是让某些人认不清自己的身份了。”
已经升任国尉、并决定以尉为姓氏的尉缭闻言,掀了掀眼皮。
得亏百越才刚归附,没那本事往朝中安插人手,自己族内也没出个能在咸阳任职的官吏。否则这家伙当庭说这种话,传回百越岂不是要挑拨得原本安分的百越心生怨怼?
尉缭实在是无法理解这些同僚。
首先,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再抱怨也于事无补。不仅没好处,还会引发不良后果,他们开口之前不动脑子是吗?
或许只是太过傲慢了,从头到尾都没把百越放在心上。
其次,决定是陛下做的,你等臣下听着就是了,谁给你的脸质疑陛下?
这些年他不在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