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茅山起源
梁期间,着名道士、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辞官归隐茅山,在茅山隐居四十多年,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秘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充实发展上清道派,开创道教茅山宗,又称为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一代玄师。”
三山道人侃侃而谈,为陈加吉讲述起茅山的历史。
陈加吉听得极其认真,生怕错漏了一个字。
三山道人稍微顿了顿,继续道:“唐宋时期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
“到了宋理宗时,令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主领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
“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
“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明代以后,茅山道教日渐衰弱,清末至民国间战火连绵,茅山道教宫观庙宇多遭焚毁,后仅存九霄、元符、崇禧三宫与德佑、仁佑、乾元、玉晨、白云五观,俗称三宫五观。”
“抗战时期,茅山也被作为抗日根据地,遭受过日寇的两次大规模扫荡,多处宫观遭受破坏。”
“直到建国后,茅山原来的三公五观合并为‘茅山道院’,如今经过多年的修缮与建设,形成了两宫一观的格局,即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和句容葛仙观,主要建筑由睹星门、灵官殿、万寿台、三天门、黄鹤楼、东岳楼以及老君露天神像等等。”
三山道人说罢,忍不住长出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一抹自豪神色。
茅山不仅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使其成为地质研究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地区。
陈加吉听完三山道人的介绍,在原地愣了片刻。
他没想到茅山的的发展历程竟是如此的跌宕起伏。
经历过全盛时期的辉煌,也遭受过被摧毁的破败,最终还能屹立不倒,成为人们心中的道教福地洞天,真叫人敬佩不已。
“师兄,听你说完这些,我对茅山更加好奇了,不如再带我仔细逛逛?”陈加吉提议道。
“可以。”三山道人笑着答应。
两人继续游览茅山。
陈加吉望着宛如“神仙之府”一般环境幽美的茅山,心情格外放松。
山间的薄雾开始散去,山林间的生灵也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鸟儿首先唤醒了寂静的山谷,它们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对这新一天的欢迎。
远处,不时传来猿猴的呼唤,它们在树梢间跳跃,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阳光逐渐升高,穿透了轻薄的雾霭,照亮了山脚下的小溪。
溪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仿佛一条流动的珍珠项链,静静地蜿蜒在山间。
溪边的草木沐浴在阳光下,露珠在叶尖上闪烁,每一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
此刻的茅山,没有喧嚣,没有尘嚣,只有那一片片翠绿的山林,一层层叠嶂的山峦,和那一丝丝清新的空气。
这里的清晨,仿佛是大自然最为纯净的馈赠,让人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感受到了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间的雾气逐渐散去,露出了它那真实而壮丽的面貌。
茅山,这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历史和自然美景的山脉,在清晨的这一刻,向世人展示了它最为动人的一面。
而这份宁静与美丽,也将随着时光流转,成为陈加吉心中永恒的记忆。
两人行走在清幽翠绿的山间。
城市的喧嚣与这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让陈加吉不禁心生向往,他好奇地问:“师兄,茅山一年四季都是这幅景象吗?”
三山道人微微一笑,回答道:“四季更迭,总会有不同之处,但茅山确实有许多修行之人,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潜心修道。”
陈加吉点头。
以后若是有机会,他也想在这样的地方好好住上一段时间。
随着两人的深入,山雾渐渐弥漫,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陈加吉感到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身心为之一畅。
他们在一处清澈的溪流边停下脚步,三山道人弯腰捧起一捧水,示意陈加吉也来尝尝。
“这水来自山中的灵泉,常年不涸,味道甘甜。”三山道人说着,眼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陈加吉依言尝了尝,果然清甜无比,他忍不住赞叹:“果然很清甜,比农夫山泉都要甜!”
他的话惹来三山道人一阵大笑。
两人继续前行,三山道人又带着陈加吉参观了几处古迹和道观。
每到一处,都会细致地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陈加吉聆听着,对茅山的了解越来越深,心中的敬仰之情也越来越浓。
很快,他们来到另一边的山脚下。
陈加吉发现了一个算卦的先生。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