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集权制度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知道,统一度量衡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就在朝堂上一片赞同之声时,一位老臣带着几分疑惑地出列询问:“陛下,老臣有一事不明,愿陛下赐教。”
林晨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老臣斟酌词句后道:“陛下刚才提到要提高度量衡的精度,但老臣觉得,目前我秦国的度量尺已经相当精细,要如何再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呢?”
这个问题一出,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许多大臣都露出好奇的神色,他们也同样想知道答案。
林晨微微一笑,他早已料到会有此问。
他缓缓地走回龙椅前,然后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所知的精度,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其实有一种更为精确的度量方式,可以将长度精确到厘米、毫米、微米,甚至纳米。”
大臣们听后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们从未听说过如此精确的度量单位。
林晨继续说道:“为了提高我们的度量衡精度,朕打算引入这种新的度量方式。”
他详细解释了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概念,并表示要研发新的度量工具,使其能够达到这样的精度。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度量尺。”林晨开始阐述他的方案:“新的度量尺将采用更精细的刻度,每一小格将代表更小的长度单位。”
接着,他提到了利用现代科技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来改进制造工艺,以保证其精确性和稳定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训工匠,让他们掌握新的度量方式和使用新的度量工具。”林晨补充道。
文武百官们听着林晨的讲述,心中无不涌起一股澎湃的激情。
他们原本以为度量衡已经是足够精细。
但皇上所提出的厘米、毫米、微米、甚至纳米的概念。
却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在这小小的度量之上,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陛下。”一位文官忍不住感叹道:“此法若行,必将大大推动我朝的工艺水平,此真乃神来之笔!”
“是啊,陛下天纵奇才,竟能在度量衡这样的细微之处,看到如此深远的发展,实乃我大秦之福!”另一位武将也由衷地赞叹。
张正林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上前一步,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此法甚妙,甚妙啊!”
“若是我大秦能统一并精确度量衡,那么无论是建筑、制造,还是商贸交流,都将因此受益无穷!”
林晨微笑着点头,他知道自己的提议已经得到了百官的支持。
于是,他转身走向御案,取来笔纸,准备将这一历史性的创新记录下来。
“诸位爱卿,今日之事,必将载入史册。”林晨一边说着,一边挥毫泼墨,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度量衡图案。
“这套新的度量衡,不仅精确到了厘米,甚至还有更小的单位,这将是我们大秦,乃至整个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步!”
随着林晨的笔触在纸上游走,一个全新的度量衡图案渐渐呈现在百官面前。
那精细的刻度和单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惊叹。
“陛下。”张正林激动地说道:“这套新的度量衡,必将引领我大秦的工艺水平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对,我们大秦有此精确的度量衡,必将国富民强,万世昌盛!”另一位大臣也高声附和。
朝堂之上,赞叹之声此起彼伏。
林晨微笑着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自己又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这一步,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精密度量衡的推出,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尽管林晨已经详细阐述了其重要性和优势,但当真正实施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
各国名匠们,长期习惯于自己国家的传统度量方式,对新的精确度量衡表示出了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
于是各国名匠纷纷来到皇宫,想要找林晨评评理,看看这个所谓的精准度量到底是何物。
“陛下,这新的度量衡,真的有必要吗?”一位来自远方的名匠疑惑地问道。
林晨微笑着回应:“诸位,精度是工艺的基石,只有精确的度量,我们才能制造出更精良的器械,建造更稳固的建筑。”
说着,他拿出了自己设计的精良度量衡,递给了那位名匠。
名匠仔细端详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这竟然能如此精确!”他感叹道,随后竖起了大拇指:“陛下,您真是天纵奇才!”
这名工匠有几十年的经验,他一眼就看出,这个度量衡对工艺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度量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工匠开始接受并喜爱上了这种新的度量方式。
他们发现,使用这种度量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提升了工艺品质。
与此同时,在陈不疑的积极推动下,公立学堂的建设也进展顺利。
有了查账缴获的巨额银两,学堂的建设资金得到了充分保障。
陈不疑经常亲自到工地督工,确保学堂的建设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