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各机构的办公建筑办公。

整个帝国的政治中心,将会全面搬入金陵城东城区。

当然了,前提是建设资金能够获得保障,而这一点也不用太担心,大楚帝国的财政家底还是很丰厚的。

再者,按照大楚帝国如今的财政理论,收上来的税、抄没的各种行政收入就是要花出去的。

而在怎么花钱这一件事上,大楚帝国和传统王朝可能不太一样,很少会把资金直接发出去,而是倾向于拉动就业,创造消费需求上。

最普遍的例子还是‘以工代赈’,以工代赈这种模式,究其本质还是为了拉动就业,增加民众收入,让民众具备基本消费能力。

而其他的大型基础工程其实也是差不多同一个套路,比如众多的防洪抗旱水利设施,绝大部分都是在农闲时分招募农村青壮进行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以工代赈,官府大笔钱花出去了,是能够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的。

比如修建一段防洪提,需要大量直接在工地上的工人,而这些还只是最表面的就业。

实际上修建防洪提,还需要大量的工具,嗯,锄头,铁铲,箩筐、独轮车、马车等那也是建设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需要生产,那么就可以为附近的一些中小机械厂乃至大量的民间作坊们带来订单。

此外修筑防洪提还需要石料,如此就可以促进当地或附近的采石场的发展,当地采石场为了满足大量的石材订单,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采石并加工。

类似的还有不少,一段防洪提的建设,是能够直接以及间接撬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比把建设防洪提的经费直接发放给当地民众更大。

这也是近代很多国家都喜欢在经济不咋地的时候,就玩命搞基础设施的缘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英法美德都是如此,美国更是典型,甚至有时候搞这些基础建设都不是看重基础建设本身,而是为了拉动就业。

当然了,这一套玩着玩着很容易就把自己带进沟里去,德国就是玩这一套玩得太嗨,然后自己拿着鞭子抽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战场。

所以,甭管啥政策,都不能搞的太极端,不然很容易适得其反。

对于大楚帝国而言,现在谈适得其反还太早了一些,就大楚帝国的这点家底以及整体上的经济结构,还谈不上经济危机这么高大上的话题。

再者,在基础过于薄弱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基础建设是利大于弊,尤其是大楚帝国大量搞的还是水利设施工程。

这些水利设施,是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的。

倒是金陵城的东城区建设,属于纯粹的拉就业用的玩意,因为那就是一堆破房子,并不能促进生产。

因为东城区的建设规模比较大,带动的就业也非常庞大而已。

比如宫殿里的那些大量凋刻,这玩意需要大量手艺人去搞,如果是传统王朝的话,那么就是直接征召大量工匠服徭役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不会这么干,大楚帝国工业部直接搞了一家石刻工厂以及一家木凋工厂,然后到处请人做工,采取的是临时雇佣制度。

甚至还是采取计件工资,极大的刺激了这些石刻或木凋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其工作效率让其他搞什么服徭役的王朝看了都得汗颜。

更关键的是,计件工资体系下的的产品成本支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如果再来个末位淘汰,kpi考核……啧啧,妥妥的福报!

还好,大楚帝国诸多工厂里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那些工业部官员们,乃至民间里的那些士绅办的工厂主们,他们还没有搞什么末位淘汰,kpi考核……也不是不想搞,只是他们自己暂时还没想到这一茬……

而且目前所谓的计件工资下,临时雇用来的石匠和木匠,连底薪都没有……

你不干活还想拿钱?想的挺美的!

当然了,抛开这些怨天怨地的话,回到最开始的就业上,东城区的建设毫无疑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给相关产业以及周边民众提供了一定的额外收入。

只不过拉动作用还是不太明显,并且那些建筑后续也不能产生什么价值而已。

所以罗志学在东城区的建设上,投入一直都是扣扣索索的,但是用来投资各类水利设施的时候,往往很大方,稍微找个过得去的理由就会批准资金了。

其中投资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洪泽湖大堤为核心的淮河黄河治理工程,这玩意才是千秋万代的基础建设。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水利部的人沿着淮河以及黄河中下游进行了考察后,最终得出结论,光靠着各种防洪设施,很难彻底的解决江北地区洪涝泛滥的问题。

为此,水利部方面有人提议,是否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等准备妥当后进行人工改道,让黄河北流?

他们这些人还递交上来了一份可行性报告,罗志学看了后觉得这事还真的有可行性,而且这玩意还得越早越好。

为啥,因为现在北方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