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想当楚国人,想得真美
毕竟非洲远征舰队的指挥官们也不是傻子,他们可没有选择在这片海域风浪最强的农历六月份,好望角海域当地冬季的季节来玩什么远征非洲。
而是选择了好望角海域风平浪静的十二月份,此时好望角海域正处于当地的南半球夏季时节,乃是一年里,当地海域最风平浪静的时候。
同时也没有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就强行穿越这片海域,实际上他们在昨天就抵达了这片海域附近,但是因为昨天天气不太好,风浪有些大,为了避免意外,尤其是避免舰队里那些只有一千多吨的普通民用运输船的危险,所以就没有进入该海域。
等到了今天天气平静下来,海面上的风浪也小了后这才进入这片海域。
只不过好望角海域里的所谓风浪比较小,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这地方因为处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之处,哪怕是正常时候都算不上多么的平静。
而且他们有些倒霉,进入其中后又发现刮起了强风,并且海浪也变大了……这个时候,非洲远征舰队显然也不想掉头回去,眼看着再过几个小时就能穿过这片危险的海域,而且风浪虽然变大了,但是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因此整个舰队才继续在风浪中前行。
这也就是楚国的南非远征舰队了,这换成了荷兰人或葡萄牙人的纯风帆木制船只过来,遇上这种程度的风浪说不准就掉头返航了。
在持续的强烈风浪中,楚国的南非远征舰队始终向西前行,一路斩风破浪继续航行了四个多小时后,终于穿过了最危险的海域,绕过了好望角进入到了稍微平静的大西洋。
虽然此时此地的海面还有些风浪,但依旧让一大群楚国人松了口气。
危险终于过去了!
如今看见了依旧有风浪的大西洋,不少楚国的船员们都觉得这海域挺好的,不少人还觉得,这海域应该换个名字,换成安全洋之类的……
这情况,就和当年的麦哲伦穿越合恩角后,进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后的感觉差不多。
不过名字也不能随便乱改,大西洋这个名词,可不是什么外来词汇,或翻译词汇。
在明朝时期的时候,华夏人把印度洋称之为西洋,太平洋称之为东洋。
后来发现印度洋的西边还有一个更大,欧洲蛮夷称之为阿特拉斯洋的海洋,于是乎就把西洋一分为二……把印度洋称之为小西洋,阿特拉斯洋称之为大西洋。
再后来,大楚帝国的国际贸易增加,和欧洲人往来密切,因此对海外的一些地理称呼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航海多年的欧洲人的影响,引入了不少欧洲语言里的地理名词的,有些进行音译,有些进行意译。
这个过程里,这些翻译词汇有一些在民间里使用比较多,甚至取代了一些传统的词汇,成为了楚国内的流行,乃至官方标准用词。
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两个海洋名词,就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况。
也不仅仅欧洲等地的土着们对大楚帝国文化造成了一些小影响,实际上大楚帝国对各国,哪怕是远在欧洲的各国造成文化影响更大。
南洋印度等地就不说了,别说什么文化影响了,一些傀儡国的文化根子都快被楚国文化给刨掉了……很多土着国家的上层人士都普遍学习汉语。
其实楚国人也没逼着他们,甚至都没有去主动推动这些事情,而是他们自己非要学习汉语的,就跟后世的中国人高考都是考英语一样……并不是说人们乐意去学习别人家的语言,而是迫不得已,必须学。
不说各种科研资料基本都是英文的,就算是一些近代有关华夏的历史资料都一大堆英文的,不学习英语,你就无法直接阅读英国人书写并保存下来的大量关于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
而翻译过的资料,货不对板,无意遗漏、误解,乃至故意曲解扭曲都是常见的事。
而近代史研究里,外文资料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一些涉外事件里,外文资料更重要一些,而这些你也是需要去研读的。
历史研究嘛,总得多方对比才能得出更准确,更客观的结论,只听取一家之言是不可行的。
而和大楚帝国接触比较多的土着国家,其中的上层人士其实也不愿意主动学汉语啊,但是没办法,不学不行啊,不学怎么和楚国人交流,怎么学习并理解先进文化知识。
不懂汉语,没啥见识,看见大楚帝国的轮船过来了,你都不知道这是蒸汽机轮船,只会高呼魔鬼……
尤其是一些大楚帝国的傀儡国,他们国内被楚国人渗透的实在太狠,从政治经济文化再到军事行政等等,都是被全方位渗透掌控的。
和楚国人打交道,这是傀儡国当地中上层人士无法避免的,而要和楚国人打交道,你总不能说一口土语吧。
不说人家楚国人能不能听懂,你自己说着都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是个乡下来的土鳖。
所以,学习汉语就成为了刚需。
文化这种东西,影响虽然是相互的,但往往是强大的国家能够对小国家的文化造成冲击式的影响。
大楚帝国和其他土着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大楚帝国在过去三十年里,虽然也受到了一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