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 第210章 搞事情

第210章 搞事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乱无序地排布在整個山谷之中。

一些老人靠坐在破败的房屋前,似乎非常享受煦暖阳光的照射,从而感受生命的存在,对不断嗡嗡袭扰的苍蝇,也丝毫不在意。

对于他们而言,花这笔钱是非常不值当的,还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横关主城的建设,或者积极改善一番道路和码头也好。

这些得不到任何政府帮助的难民便在这片空地上,用木头、石块、草泥以及废旧木板搭建了一栋又一栋的窝棚。后来,随着难民人数的增加,又将这些简陋的窝棚加盖一两层,并向周边扩展,慢慢的这些房子又连城一片,最终形成如今扶桑城的模样。

说白了,这就是一片巨大寮屋区,或者说叫难民营、贫民窟。

退一步来说,他若想在横关做一番成绩,也离不开地方殖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同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可不是在野战部队当中那般只顾打打杀杀,以勇武任事,就能将经手事务处理得妥妥帖帖。

此时,正值午后时分,可能大部分难民正在政府人员的组织下于野外田地中劳作,或者被带往某处工地建房、修路,使得整个扶桑城显得比较安静。

至于是否要为他们改善一下生活环境,恐怕根本不在殖民政府的计划之内。

虽然,仅凭不到千人的兵力,并不能搞出太大的阵仗,但总要有所作为,锐意进取,给自己多创造一点机会。

几日前,在跟城中的商贾饮宴中,他了解到不少日本幕府和各地藩国的消息。

总的来说,幕府对国政改革的意愿还是非常强烈,想借着社会形态出现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进行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大政革新”,以此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说白了,德川氏想要收权,准备剥夺地方大名的藩政权力,要仿秦国和北明那般模式,在日本全国实施“郡县制”,地方政府皆由幕府直接任命,建立真正“大一统”的国家。

对此,各地藩国的大名们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凭什么呀,当年,要不是在我们这些藩国的支持下,你们德川氏能获得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吗?

没有我们藩国,幕府能名义上统治全国吗?

若是没有藩国分封,大名自立,这还是武家天下吗?

怎么着,你们德川氏现在想要将我们的领地收回,就不怕“战国”再起吗?

当年,延保之役(即齐日战争),德川幕府为了筹措高达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竟然强行将大部分赔款都均摊给各地大名,按照各自所领的石高多寡,每个藩国都要承担了一部分赔款。

像加贺藩、仙台藩、萨摩藩、长州藩等几个强藩,就“分”到了七十万两到四十万两的赔款份额,那些石高仅数千石的小藩也多多少少被摊了几千两白银,即使是分期三十年偿还,但也搞得诸藩怨忿不已。

当年,萨摩藩擅自招惹齐国,结果被人家揍了个鼻青脸肿,不仅连吞到肚子里的琉球给丢了,还被人给堵到家门口,万余藩军被打崩,最终屈辱战败投降。

你们德川氏倒好,不吸取此番教训,主动避让齐国,反而将人家的商船给扣了,船员也给杀了,以至于遭到齐国纠集一帮小弟上门围殴。

果不其然,战端一起,幕府大军一败再败,丧师数万,大坂、奈良、京都先后沦陷,最后被齐国逼到江户城下。要不是对方不想让日本彻底陷入大乱,说不定就一鼓作气攻下江户城,掀翻了你们德川的统治。

可你们德川氏在战败后,却将一切后果转嫁到国内诸藩的头上,替你一起扛事。

太不讲究了!

更让地方大名嫉恨的是,四十多年前,为了扭转国内金银不足的困境——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幕府财政,德川幕府开启了一场货币改铸的金融变革。

也就是将市场上流通的金银货币掺入更多的贱金属,降低货币质量。

嗯,这在后世被称为量化宽松,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大放水。

据统计,在十余年的货币改铸过程中,幕府的改铸总额超过三千五百万两金,使得整个社会流通货币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

通过这一策略,德川幕府将改铸后的差额全部收入囊中。粗略估算,幕府仅通过改铸获得的收益在十年间里高达三百八十万两。

在此期间,德川幕府控制下的藩地年贡并未有任何增加,甚至在灾荒年景还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但其却依赖货币改铸的利润硬是撑起了整个幕府财政的约百分之四十。

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川幕府也经常沿用这一手段,以弥补饥荒时年贡大幅减少的缺口,并陆续建立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大的全火器化的新军。

幕府仗着“国家大义”的名分,可以使用这般不要脸的敛财手段,可诸多弱势的藩国大名又能靠什么来缓解日趋窘迫的财政呢?

为了维持藩政,各地藩国除了极限压榨藩内民众外,那只能不断地向高利贷商人借钱,寅吃卯粮,利钱越滚越多,财政也是愈发艰难。

除此之外,幕府还无耻地卸下了整修国内河流堤防的重担,频繁向大名收取“赞助费”,向农人征收“国家公务费”,还以开发荒地和儿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