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烽火连年,诸侯争霸
显王元年,癸丑之时,春日迟迟,万物复苏,然则天下局势,却如寒冰初融下的暗流,涌动不息。
齐国,这个东方巨龙,率先张开它的獠牙,铁骑踏破魏土,观津城下,扬尘蔽日,兵戈相击之声,响彻云霄。
齐将立于城头,望着城下仓皇逃窜的魏军,冷声道:“取观津,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乃是要让诸侯皆知,齐国之志,在于九州!”
同一时刻,赵国边境,烽火连天。赵王趁齐魏交恶之际,挥军南下,长城之上,两国将士剑拔弩张。
赵将李牧,目光如炬,剑指齐境,高喝:“取长城,固我国门,让敌人望其项背而生畏!”随即,战鼓雷鸣,赵军如潮水般涌向齐军,两国士卒血染疆场,誓死不退。
转眼间,三年已过,乙卯之秋,魏、韩两国于宅阳会盟,意图重振声势,对抗西方日益强大的秦国。
魏侯与韩王并肩而立,魏侯慷慨陈词:“两国世代友好,今时不同往日,唯有携手,方能共克时艰,抵御外侮!”韩王点头应和,两国齐心协力,誓要打败秦国的威胁。
然而,好景不长,洛阳城外,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平衡。秦国大将蒙骜,领兵突袭,凭借其悍勇无比的军事才能,大败魏、韩联军。
战场上,蒙骜挥剑如虹,所向披靡,他高声喊道:“秦军所至,如虎添翼,尔等乌合之众,焉能阻挡?”此言一出,魏、韩士卒士气大损,败退如潮。
四年丙辰,魏国急于挽回颜面,将矛头指向羸弱的宋国。魏国铁骑如黑云压城,所到之处,宋人望风而逃。宋国君臣,瑟瑟发抖,却也无力回天。
魏国此举,无非是想要在乱世中夺得一丝喘息之机,却不知,此举更将自己推向了风暴的中心。
时光荏苒,五年丁巳,石门之战,震惊天下。秦献公亲自领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大败三晋联军。
石门山下,六万颗首级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大地。秦献公立于高岗,望着满地的尸体,沉声说道:“此战非我所愿,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国欲统一天下,就必须踏过这片尸山血海!”
战后,显王赐秦献公黼黻之服,以示嘉奖。朝堂之上,群臣俯首,显王龙颜大悦:“秦公英勇,实乃我辈楷模!愿我大周天下,能有更多如秦公之贤者,共谋太平盛世!”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却也无人敢言其非。
岁月如梭,七年己未,公元前三六二年,魏国终于迎来了它的复仇之战。魏武卒在澮水河畔,与韩、赵联军展开决战。
魏国大将庞涓,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高声大喝:“魏国儿郎,随我冲锋,杀尽敌寇,扬我魏武之威!”在他的带领下,魏军士气大振,最终大败韩、赵联军。
与此同时,在少梁之地,秦、魏两国又上演了一场生死较量。大将白起,首次登上历史舞台,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设计伏击魏军,一战而溃魏军主力。
战场上,白起手持长枪,“今日,便让世人见识,我大秦锐士的无畏与强大!”言罢,长枪一挥,直取敌首。
在此战中,魏公孙痤不幸被俘,成为秦军的阶下囚。他被押送至咸阳,面对秦王的威严,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低头认罪。
秦国朝堂之上,秦王望着公孙痤,冷冷说道:“魏国虽强,却也难逃败亡之运。你若愿降,本王可保你不死。”
公孙痤苦笑摇头:“魏国士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王好意,心领了。”
而就在此时,卫国传来噩耗,声公薨逝,其子成侯速仓促继位。卫国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燕国也遭遇了国丧,桓公薨,文公立。两国之内,皆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而在更西之域,秦国大地上,献公的音容犹在心间,未几道别,其子孝公便已承继大统。彼时孝公虽年仅弱冠,胸中却已燃烧起复兴秦室的熊熊烈火。
他立于朝堂之巅,望着远方山川,心中暗自起誓。“我大秦,自先祖穆公以降,何时屈居于六国之后?河山虽广,若不能享其利好,与弃土何异!”孝公的话语,激荡着每一位臣子的心房。
彼时,中原六国鼎足而立,强手如云,而秦则孤悬西陲,备受冷落。魏国城墙高耸,从郑地沿洛水北上,直至上郡,雄伟无比;楚国更是横跨南北,自汉中向南,巴、黔中之地皆归其版图。
二国视秦为夷狄,拒之千里,甚是不屑与之会同中原诸国。面对这等屈辱,孝公非但不怒,反而更坚其志。“吾辈当自强,以德服人,以政兴国,使秦不再为天下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