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暗潮涌动,谋略之弈
在那个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时代,诸侯并起,各谋其安。公元前三四七年的甲戌之秋,天地间似乎都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阴霾。
赵国的公子范,怀揣着一腔热血与不屈之志,率兵突袭了邯郸,然而战事未捷身先死,留下一片未竟的壮志与无尽的哀歌。
岁月匆匆,转眼间已到了公元前三四六年,乙亥之年,齐国风云再起。齐国宫廷之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大夫牟无端遭遇不测,一场权力的洗牌悄然上演。
而在鲁国,康公的离世如同秋叶之落,静谧而又带着一丝沉重的哀愁。其子景公偃继承了王位,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国家,他能否重振鲁国昔日之辉煌,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更为重要的是,卫国在这动荡的局势中迎来了一次身份的贬谪,由公降为侯,这不仅是地位和荣耀的丧失,更是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一次深刻反思。卫国不得不向日益强大的三晋(韩、赵、魏)服软,成为其盟邦之下的一员。
然而,历史的舞台从不会因为一时的巨变而静止。公元前三四四年,丁丑之年,各大诸侯终于聚集于京师,共商天下大事。
这场盛会,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智慧与谋略的碰撞。每位君主都心怀叵测,各自盘算着如何在未来的棋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到了公元前三四三年,戊寅之春,秦孝公,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为了彰显秦国日益壮大的国力,竟然向周天子请求册封自己为“伯”,即诸侯之长。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其他诸侯国的一次公然挑衅,而令人意外的是,诸侯们非但没有反抗,反而纷纷前来祝贺。
秦国的荣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宁静,暗流涌动之下,是老谋深算的秦孝公布下的又一盘大棋。
同年,秦孝公派遣公子少官率领精锐之师,前往逢泽与诸侯会盟,名义上是朝王,实则是一次展现实力与盟友间默契配合的绝佳机会。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中原各国的一次有力震慑,也让那些依旧沉浸在旧日辉煌中的诸侯们开始警醒。
而远在东方的齐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魏国大将庞涓挥师南下,铁骑直指韩国边境,炎炎战火即将吞噬这片曾经的乐土。
韩国危在旦夕,紧急之下,他们向齐国发出了求救的信号。齐威王闻讯,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讨对策。大殿之上,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深知此举关乎齐国未来在诸侯中的地位与声望。
成侯率先发言,他主张静观其变,认为“韩国之难,乃魏国之幸,我们不宜轻易插手。”此言一出,殿内一时寂然无声。
然而,田忌站了出来,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成侯之言差矣!若我等坐视不理,韩国必将沦陷,届时魏国势力将更加膨胀,齐国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故,臣以为应尽早出兵救援。”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言语的孙膑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瞬间浇熄了殿内的焦虑与慌乱。
“大王,臣有一计,可保韩国不失,又能使我齐国利益最大化。”
齐威王闻言,精神为之一振,忙道:“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孙膑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分析道:“韩国与魏国交战已久,其军力已显疲态。此时若我军贸然出兵,恐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实为不智。不如先暗中许以韩国援手之诺,待其疲惫不堪之时,再行致命一击。这样,既可避免我军过早消耗战力,又能在关键时刻彰显齐国之力,令魏国知难而退。”
齐威王听后,大喜过望,连声赞叹:“孙卿之计,真乃高瞻远瞩也!”
于是,他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暗中答应了韩国使者的请求,并秘密部署了后续的行动计划。至此,一场关乎国运与尊严的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韩国与魏国的战争愈发激烈,韩军逐渐陷入了困境。而孙膑则趁机加强了与韩国的外交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魏国的动态,准备在最佳时机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而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齐威王与孙膑,正以他们超凡的智慧与远见,在这盘错综复杂的诸侯纷争中,悄然布下了一枚枚决定胜败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