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烽火丹杨,燕昭兴邦
公元前三一二年,春寒料峭,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秦楚两国,宿怨已久,终于在丹杨之地,迎来了决定性的对决。
秦军如黑云压城,铁骑轰鸣,而楚军则以江河之险为依托,誓死守卫疆土。
“将军,秦军势大,我军恐难以抵挡!”一名副将急匆匆地闯入中军大帐,面色苍白。
“哼,我楚国儿郎,岂有惧战之理!”楚王亲征,身披铠甲,目光如炬,“传令下去,全军死守,誓与丹杨共存亡!”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秦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防线,楚军虽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大败于丹杨。战场上,八万甲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屈匄及众多将领被俘,汉中郡落入秦手。
楚王立于残垣断壁之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心中悲愤交加:“此仇此恨,必以血偿!”
楚王不甘失败,倾尽国内兵力,誓要夺回失地。两军再次交锋于蓝田,但命运似乎并未眷顾楚国。
楚军士气低落,加之粮草不济,终在蓝田之战中再次惨败。消息传回楚国,举国震惊,百姓哀声遍野。
而就在这时,韩、魏两国趁火打劫,南下侵袭,直逼邓地。楚国内外交困,危在旦夕。
“大王,再这样下去,楚国将亡啊!”朝堂之上,群臣激辩,一片混乱。
楚王无奈,只得忍痛割爱,割让两城以求与秦议和,暂时稳定了局势。但这一战,不仅让楚国元气大伤,更让诸侯看到了楚国的虚弱,纷纷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远在北方的燕国,正经历着另一番变革。燕国内乱平定,太子平在众望所归中登基为昭王。
新王即位,百废待兴,燕昭王深知,唯有广开才路,方能强国富民,洗刷先祖之辱。一日,昭王召见谋士郭隗,于宫中密室,二人促膝长谈。
“先生,齐人乘我国之乱,侵我疆土,辱我先王。寡人虽知燕小力微,但报仇雪恨之心,日夜未敢忘。愿得贤士相助,共图大业。”昭王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郭隗沉吟片刻,缓缓道:“大王之志,令人钦佩。古有君王以千金求千里马,马死而买其首,以示求贤之诚。今大王若欲致士,当先从隗始。隗虽不才,愿为大王马前卒,况贤于隗者,岂会远千里而不至?”
昭王闻言,大悦,当即下令为郭隗改筑宫室,以师礼相待。消息传出,燕国上下震动,士人闻风而动,纷纷投奔燕国,以求一展抱负。
在这股求贤若渴的浪潮中,两位杰出的将领——乐毅与剧辛,分别自魏、赵而来,投奔燕昭王麾下。
乐毅,文武双全,谋略过人;剧辛,勇猛善战,屡建奇功。二人的到来,为燕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昭王于朝堂之上,亲自接见乐毅与剧辛,言辞间满是赏识与期待。
“寡人闻将军大名久矣,今得将军相助,实乃燕国之幸!”昭王对乐毅说道,随即又转向剧辛,“将军英勇无双,寡人亦仰慕已久。”
乐毅拱手道:“臣蒙大王厚爱,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大王,兴复燕国。”
剧辛亦表态:“臣愿为大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昭王大喜,当即任命乐毅为亚卿,掌管国政,剧辛则领兵镇守边疆,以防外患。自此,燕国在昭王的领导下,逐渐走向强盛,士人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岁月流转,燕昭王在乐毅、郭隗等贤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内修政理,外结强援。
燕国国力日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昭王深知,复仇之路漫长且艰难,需步步为营,蓄势待发。
他常对乐毅等人言:“寡人欲报齐仇,非一日之功。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以待天时地利人和。”
乐毅深以为然,他精心策划,暗中联络各国,寻求盟友。同时,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战斗力,为将来的决战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