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资政院
巡视了一圈邺城,朱敦汉露出满意状态。
在刚完工不久的大殿中,举行了册封仪式。
文武肃穆,气氛欢庆。
左宗棠双膝跪地,接受魏王的教旨,册封为索州郡伯,食禄一千五百石。
沈秉成,平海郡伯,食禄一千两百石。
曾国荃,锡州郡伯,食禄一千两百石。
钱新德,墨县子,食禄九百石。
龚橙,佩县子,食禄九百石。
刘铭传,埃县子,食禄八百石。
聂士成,马县子,食禄八百石。
吴年,洛县子,食禄六百石。
还有一些,如黄诩,孙程,魏大牛,吴小六,成祖德、李世镜,朱时祺,陈良诚等文武,也被册封为男爵。
就是一个雨露均沾。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的跟你来到北美,可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男爵虽小,但魏国的爵位可是世袭的。
一众人等喜气洋洋。
不过,包括德郡、索郡等十八名士绅,墨军中的十位高阶将领,也获得了勋爵的册封。
虽然勋爵只是终身爵,但架不住是爵位呀!
这代表着他们身份地位的跃迁。
事实上也是如此。
如今魏国有十郡,两都,再也不能如之前样糊弄了,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构架也得树立起来。
中央且不提,议政堂和八曹基本已定,考虑的基本上地方的构造。
魏国地方,将实行郡、县、镇三级行政,但在官职上却又有争论。
钱新德是传统文人,他认为魏国应该按照大明的模式,继续构造地方,之前的州长,不过是过渡罢了。
即,如在一郡中,郡守为主官,郡监管理司法、监察,学政管科举,郡尉管军队,郡丞负责民政事物。
这与大明的巡抚、按察使、学政、总兵、布政使一般无二,典型的一带四模式。
既分权,但又集权,是大明几百年来的结晶。
龚橙则主张因地制宜:“秉大王,德郡,以及墨北诸郡与大明不同,也同其他藩国不同,这里本就制度齐全,许多士绅都已经适应,甚至习惯了这种模式。”
“如果突兀的废除,不仅让百姓无所适从,更是会让魏国显得格格不入,反而把士绅推到另一面。”
钱新德眯着眼睛,瞥向龚橙:“我等来此,就是为了归化蛮夷,施行王道。”
“如此迁就于蛮夷,岂不是主末倒置?”
龚橙忙摇头:“非也,我只是想让魏国长治久安,更好的得其民心。”
“如,那州长不就是我巡抚?”
“而郡监,岂不就是州法官?”
左宗棠听出了龚橙的意思,忍不住问道:“你的意思,地方上又如何设置?”
“臣议!”龚橙拱手向魏王道:“郡守不变,可将郡监变为郡法官,县法官,镇法官。”
“然后再设置巡警,负责地方缉拿抓捕事宜。”
“议会也应保留,作为地方士绅名流表达意见的地方,这正好可以做到兼听则明!”
众人议论纷纷,面色各异。
其他的倒是没什么,唯独对于议会情有独钟,甚至赞叹不已。
听到这,朱敦汉若有所思。
巡警就是警察,郡法官其实就是法院制度,那应该再设置个检察院,维护司法公平。
至于议会,不同于亚洲,在美洲和欧洲,这是政府的标配。
同时,也是标榜开明君主的明证。
表面民主,暗地专权,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一如后世的德意志帝国,泰国。
文人们钟意议会,其实就像是钟意立宪一样,希冀广开言路,献言献策,限制王权。
想到这,朱敦汉会心一笑:“龚卿所言,倒是皆为真心。”
“咱们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应该固守陈规,而应与时俱进,协同发展。”
“这样,我意已定……”
地方上,郡守为主官,设郡丞管民政,郡尉管军事,学政管科举、教育,以及资政院的选举工作。
司法上,则涉及高、中、初三级法院制度;监察司法起诉,则设立检察院。
抓捕罪犯方面,则设立警察厅。
同时,在郡设立资政院,负责监察地方财政、行政事物,对其进行弹劾,中央必须进行跟进,或罢免、下狱。
在中央,则负责监察议政堂、八曹、法院等官员,也可进行弹劾,魏王进行圣裁。
主要是监察地方官。
“殿下!”钱新德听到这,忽然有所感悟:“这资政院怕不是督察院御史吧?”
朱敦汉闻言,轻轻一笑:“可以这般认为。”
“那又该如何任命?”龚橙忍不住问道。
“地方上先设置在郡,人数控制在两百人左右,一半为地方士绅、致仕官吏、勋爵,另一半则由百姓投票选出。”
朱敦汉思量着:“中央的资政院,则为五百人,一半人选由各郡咨政院推选出,五年一任。
另一半,则由孤钦命之。
中央资政院可议决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定法典及弹劾行政大臣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