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争抢
“陛下所言甚是!”
匡源低头认服的速度很快,这让皇帝到喉咙的话又咽了回去。
其低眉顺眼,并无首辅的傲气。
朱敦汉眯着眼睛思考起来。
匡源这个首辅,目前来看还是能当得住的。
尤其是河道总督朱瑞珍被查,让君权派的声望大跌。
如果在平常,这种弹劾根本就不会受到理会,因为官场上的猫腻实在太多,一旦调查必然会有结果,无非大小罢了。
堤坝没事,你就没动用公款?没有以权谋私?
人无完人,必会完蛋。
这就是典型的以果求因,定然会成功的。
所以,朱瑞珍真的被下狱,那么其不会痛哭流涕,悔过自新,而是自认倒霉,满心不甘,下次还敢。
而这次之所以动查,莫过于阁老亲眼,就算不给彭蕴章面子,阁老的身份就不得不让皇帝和内阁行动。
阁老的体面,就是皇帝的体面,两者一体。
新明建立两百年,可谓是泥沙俱下,贪官遍地开花,如果沿用开国时期的酷刑,官场就会被荡空,自己也难保。
像是海瑞,明初比比皆是,到了晚明时期就显得格外突出,大书特书了。
朱敦汉微微眯着眼,看着其顺服的态度,忽然又想起立宪派的举措。
朱瑞珍只是区区的河道总督,拿下他一人并没什么,但河道总督是关键角色。
这个位置需要六省配合,所以拔出萝卜带出泥。
表面上是一个人,实际上却是成百上千的利益群体。
不好,这不仅是总督,还会让一大群人落马,到时候整个官场都得大乱。
一个位置一个坑,那么多的位置,怎能不让人眼红。
“朱瑞珍的事,你怎么看?”
“彭阁老言之凿凿,怕是真的有事。”匡源低声道,低眉顺眼,仿若受惊的野鹿,格外的谨慎:
“只是——”
“只是什么?”朱敦汉笑了笑,继续问道。
“只是,臣怕其穷追不舍,惹出乱子来。”
匡源不知不觉换了个口气:“陛下励行革新,正是用力之时,朝堂动乱起来,怕是会耽误事。”
“当然,内阁必然谨遵圣谕,但就怕人心惶惶……”
听到这,朱敦汉顺水推舟道:“是呀,西北有罗刹,南洋有英夷,实乃内外一心,齐心做事之时,太过于动荡也不好!”
匡源这时候反倒是没有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坐着,静待皇帝思考。
正所谓见招拆招,他已经把利害关系跟皇帝说明了,接下来如何走向就得看皇帝的心思。
不过,他大抵是心安了。
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允许一家独大,即使立宪派的部分想法与君权派重合。
但君权派也是听话的,只是不喜欢变革罢了。
总不可能因为右手用的最多,就把左手给废弃吧?
果然,皇帝略做思量,就直接问起:“彭蕴章为何要弹劾朱瑞珍?”
这个话题让人无语。
为何?还不是党争,朱瑞珍是关键人物,倒下一个牵扯一大片。
脑海里是这样思考的,但匡源却道:“或许是夏汛吧!”
“夏汛?确实如此!”
朱敦汉笑着点头。
这可真是一个关键时期,一旦无事便罢,一旦黄河泛滥,那么朱瑞珍可得死无葬身之地了。
而且,面对夏汛,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必须得重视,河南、江苏、山东三省糜烂,不知道要撒多少钱来安抚。
“就仅河道衙门吧!”
朱敦汉下定了决心:“朱瑞珍自裁,家眷流放魏国,一应的官吏同样如此。”
“尸首就扔进黄河,给河伯赔罪!”
匡源抬起头,瞳孔放大。
这下,可不得死上几十人,百年来,这也算是大案。
不过也好,只是去了一个河道总督,倒是能接受。
“陛下圣明!”
匡源拱手拜下。
待他离去,朱敦汉就摇头笑了笑。
党争呀!
不过,彭蕴章为何如此突兀呢?
表面上来看这是都察院的御史在弹劾,实际上谁不知道这是彭蕴章,以及立宪派在使劲?
“元辅——”匡源一回来,立马在文渊阁掀起波澜。
内阁中书们自然是匆忙行礼,阁老们却是端坐着。
首辅的权势在前明晚期达到全盛,但到了新明后,尤其是阁老管部之后,其他阁老就不再是首辅的跟班,而是同事。
很简单,那就人事权被共享。
首辅具有一票否决权,但其他辅臣则同样具有举荐权,且票多者为胜。
一旦首辅镇不住场,即人事任命屡次被内阁所否,那么皇帝即使再喜爱,也会将其辞退。
同样,如果皇帝不喜欢,那么即使首辅力压内阁,那也得离开。
内阁到如今,还是个临时机构,阁老们身上的挂职,可仅仅是各殿学士而已。
辞退临时工,简直不要太简单。
见到匡源回来,彭蕴章见其面不改色的脸盘,叹了口气,没有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