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非洲建国记 > 117、郭嵩焘游记(下)

117、郭嵩焘游记(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看完了农场,郭嵩焘心情舒畅了许多,这个石锦堂确实有些才能。

这样的俊才,跑去给英女王效力,着实明珠暗投。

以一己之力拓展出这样广大的地盘,手腕能力应该都不缺。

以他之能回国后稍加腾挪,早晚能够位极人臣。

他日大权在握,匡扶社稷,青史留名不更好吗?

他为何不愿意回国报效大清?

难道说这个年轻人在一开始就认定了大清不可救药,是以直接转头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個年轻人可比自己睿智多了,洞察力也深刻的多。

大清啊大清,你究竟何时才能中兴维新?

郭嵩焘这一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直接把石锦堂引为知己,顿有惺惺相惜之感。

“郭先生,咱们走吧,去兵工厂看看。”

“嗯,走吧。”

去兵工厂的路上走的是另一条路,路上郭嵩焘对于安海镇的一切都觉得新鲜了。

因此当他看到一群黑人土著被华人监督着清理田间杂草的时候,他不由的叹了口气。

这世道周周转转一直都没有变,永远都是弱肉强食,先进的欺负落后的。

走过了农场,他们逐渐靠近安海水库的拦河大堤处。

蔡绍基请郭嵩焘下车,步行通过大堤。

郭嵩焘自无不可,行走在大堤上还不忘观察水库两边的风景。

“这条河上只有一条堤坝?”

“不是,还有一道在十里之外,那里又单独设立了据点,和这边区分开。”

郭嵩焘点了点头,这些年轻人做事情还是稳妥的,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治下民众都能安居乐业,真是治世之能臣!

不过也与这边人口稀少有关,听说这里也就是十多万平民,而大清四万万人,可比这边难以治理多了。

只要这些年轻人能稳扎稳打,相信他们也能做到举重若轻的一天。

走过大堤之后,他们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了水坝右侧,蔡绍基上前递给守堤的士兵一份手令。

士兵看过手令直接放行,他们一行人很快来到了一处工厂门外。

工厂门头上订着六个鲜红大字:“安海镇兵工厂”,门口依旧有士兵守卫。

蔡绍基继续上前递上手令,然后他们一行人进入了兵工厂内部。

刚一进去就发现兵工厂内各处都是黝黑的,很明显是煤灰过多造成的。

蔡绍基让人叫来了兵工厂的负责人罗宾.特鲁多,然后由他带领着大家去里面参观。

罗宾.特鲁多之前因为在坤甸感染了疟疾,回到西南非洲医治了许久总算保住了性命,康复后他找到石锦堂要求卸任贴身保镖职务。

石锦堂自然应允,问特鲁多的意愿,想要去哪里?

若是回美国,他可以给对方一笔钱。

若是想要留下来,他也可以给对方安排一个养老的地方。

特鲁多思虑一番后决定留下来,让石锦堂帮他安排一个职务。

于是石锦堂就把特鲁多安排到兵工厂来了。

一是专业对口,二是这么久的相处下来,特鲁多的人品和能力都让石锦堂满意。

是以兵工厂交给他,自己也放心。

特鲁多带着大家先去了马蒂尼-亨利步枪和子弹的生产线走了一圈。

让蔡绍基和郭嵩焘两人完整的见识了一遍,钢铁和铜片是怎么变成枪支弹药的。

他们还发现这里的工人全都是华人,每个人工作时都面目沉肃一丝不苟。

郭嵩焘不禁暗叹华人不是笨,只是缺乏师傅带,只要学会了本事,做的一点也不比洋人差。

他们听了特鲁多的介绍得知:工人的熟练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的很快。

物资充足的情况,兵工厂已经能够做到日产200-300支步枪,子弹3000颗。

若是急需的话,还可以再提升20%的产能。

而特鲁多已经着手,尝试对马蒂尼-亨利步枪做一些升级。

比如子弹这块,他就打算舍弃之前的卷制薄铜弹壳的工序,但具体怎么提高他还在摸索阶段。

英国人传授的“薄铜皮和薄铁皮混卷成型”的技术有缺陷。

实战过程中,这种子弹容易变形、撕裂、受潮。

另外这种弹壳因为卷制不牢的原因,经常会因为枪膛过热,而造成弹壳粘连在枪膛内扯不下来的故障。

进攻过程中,士兵对此束手无策,强行扯掉还会损伤枪管膛线。

特鲁多过往没有积累,也不知道该如何办,是以他向石锦堂打报告想去欧洲同英国工程师谈谈。

谁知石锦堂直接拒绝了他的建议,并回复这种故障暂时无解,必须自行摸索新工艺以期解决。

是以特鲁多还处于自行摸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什么头绪。

看完了步枪以及子弹生产线后,特鲁多带着众人去了兵工厂的一个秘密区域。

蔡绍基发现他们进入了禁区之后,心里有些迟疑。

“特鲁多先生,这里我们进来合适吗?”

特鲁多摆摆手,“没事,让你们看看也是为了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