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蒯良蒯越一退一进 郑浑何夔互换任命
马步军。
汉代军制:五百人为一曲;两曲或五曲为一部,这也就是“部曲”这个词的由来!
袁耀麾下目前以两曲一千人为一“小部”。小部的军事主官名曰军司马,也称千夫长、小校。这也就是吕岱刚来投奔时的官职。
五曲两千五百人为一“大部”。大部的军事主官名曰校尉,副手为军司马小校。
黄巾之乱之前,汉军基本用大部军制。大名鼎鼎的西园八校尉,就是八大部兵马,各有两千五百之众。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下令郡县自募兵马,因为一开始义军数量不多,小部军制就开始盛行。
一小部兵马不过一千,这样的话方便州刺史和郡太守控制军队。如果一部人马是两千五百人,校尉的兵权就太大反而不好控制。
当战争开始后,各家军队数量逐渐增多,这个时候就开始盛行“别部司马”的临时军职。
别部司马高于军司马,最少统领一个小部,多则可以统领数个小部。其兵多少各随时宜,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刘关张、孙坚、夏侯渊曹仁等人一开始都做过别部司马。直到战争中后期,各家诸侯军队众以万计的时候,就又慢慢恢复了军司马-校尉的正规编制。
袁耀现在是创业前期,自然需要使用一段时间别部司马这样的临时军职。
于是经过一系列调动改组,袁耀麾下的军队被整编为四支。
郑宝许乾为正副统领的两千水军;
吕岱为别部司马的两千马步军,那一百精骑也在其中;
戚寄为县尉统领的五百县卒;
秦翊为屯田都尉统领的一千老弱。
前两支组成袁耀的主力,后两支是为辅助性部队。
袁耀又让鲁肃张榜贴出告示,要在柴桑招募两千新兵。
此番安民整军,又是让袁耀耽误将近一月时间。
时值六月,雨季悄然来临,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诸葛玄也在此时派人前来求援,说是朱皓在鄱阳集结了近万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昌了。
尽管那两千新募士卒还在训练,还不能补充到军中,袁耀只得率郑宝、吕岱水陆两路兵马,朝着南昌县继续南下。
沿途历陵、海昏两县听闻袁耀率军来到,纷纷是开城献印,主动表示归附。
历陵年年受灾,人口流失严重。海昏县则有强族大姓盘踞地方,政令连县治都出不去。
这两个县别说向州郡上缴钱粮了,这两年根本无力向下征收赋税,已是窘困到连县中官吏的俸米都发不出来了。
袁耀再不来,他们就要自己找上门主动归降,以此向袁耀讨要钱粮了。
袁耀本以为这两个县是听说了自己在柴桑的举措,有感于自己为政的举措而降的。
没想到进城后,一片残破不堪的景象,加上周围士民饿狼一般绿油油的眼神,把袁耀吓了一跳。
袁耀召集原本拟任这两县之长的郑浑和何夔,一起商议如何处置这两个县。
两人进入帐内,袁耀摆手示意两人落座。
“两位先生,你们也都看到这两县的现状了。”
“历陵县历经数次匪患、旱涝,整个县城不足千户人家!”
“海昏县被强族大姓把持地方,县令死了两年都没人敢来继任。”
“虽然我之前表任两位为历陵长和海昏令,但两位在我这里还是客卿,若是不愿就任此地,我也没什么二话!”
说实话,袁耀平时和这两人的接触并不多,也知道这两人对自己和袁术都胸有成见,所以对这两人并没抱太大希望。
郑浑和何夔对视一眼,还是年长的郑浑先开口道:
“公子原本任命我担任海昏县令,何叔龙担任历陵县长。”
“但我与何叔龙此行到这两县实地看了看,又商议一番后,觉得公子的任命,的确有些不合理!”
袁耀看向两人的眼神不禁黯淡下来,这所谓的名士,果然不靠谱啊!
“我和何叔龙觉得,我们两的任命应该调换一下,如此较为合适!”
还没等袁耀开口,察觉到袁耀似乎会错了意,一旁的何夔连忙补了一句。
袁耀疑惑道:“此话怎讲?”
何夔笑道:“历陵数次遭灾,百姓弃田不耕,有桑不种,多逃亡山泽,以打猎捕鱼为生。”
“由是历陵人不念产殖,无粮草度日,弃养婴孩者数不胜数。”
“公子任命我为历陵长,但我观历陵县后,颇有束手无策之感。”
“但郑文公却有办法!”
“他认为要恢复历陵人口产殖,务必收缴其渔猎用具,课其农桑,加重弃养子女的刑罚。”
袁耀拊掌赞道:“文公的办法,确实能治标又治本!”
郑浑接着说道:“而海昏被强族大姓把持地方,其中彭氏更是聚众万余户,在上缭济渡要地修建了一城,城坚池深竟然远胜于海昏城!”
“我是司隶人,少年入洛阳,成年游学四方,也算见多识广。”
“但还是头一次听说天下间竟然有一万多户同宗同姓的大宗族!更是头一次听说有宗族修建的坞堡,要比所在郡县的城池还要高耸坚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