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酷吏难当(一)
陆澄原最近情绪很焦虑,内心很憔悴。
皇帝刚一登基便对他委以重任,从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提拔为都察院佥都御史,让他做为钦差主持魏逆一党的抄家之事。
那时他是很激动的。本着廓清朝纲、一正士风的激情,每天都充满着干劲。
在副使史躬盛和东厂、锦衣卫的协助下,很快便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抄家任务。
皇帝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交旨后又是升官又是赏赐,短短一月时间便飞升到都察院副都御使的高位上,这也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奢望的荣耀。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慢慢地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对魏逆一党抄家完成后,皇帝又立刻再次任命他为钦差,彻查原吏部尚书周应秋卖官一案,还赋予了他可以不经刑部过问的独立办案权。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对涉案人员的鲜明态度。
皇帝当场便明确要求,“所有在周应秋处买官之人,陆澄原你要全部逮拿,先罢免官职并剥夺功名,处其行贿周应秋之额的三倍罚金,拿不出的就抄其家。而后再审查其人在官期间有无作奸犯科、贪污受贿压榨百姓之举。凡有以上行为者再按《大明律》另罚其罪。”
陆澄原当时听了便冷汗直冒。他是天启初年的进士,为官算不上太久,但是一直在京师要枢。他太清楚现在的大明官场上是个什么样子。
如果按照皇帝的要求,陆澄原估计凡是在周应秋处买官的官员,都会无一幸免被按照《大明律》判处有罪。
大明官场上为官清廉、踏实肯干的官员不少,但是贪污受贿、到处敛财的更多。即便是那些被朝野称颂为清廉的官员,为了维持家人生计和自己的体面,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在潜规则层面收取一些孝敬。
至于那些拿钱买官的官员,更不用说,能做出这种事的人,绝无可能是清廉之辈。其在周应秋处行贿得官之后,一定会四处敛财加倍收回。
周应秋被抓前,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干了有一年整。这厮当时仗着魏忠贤权势,贪婪的几近疯狂,一门心思卖官敛财。
京城官员对此事人尽皆知,私下里给他送了个“周日万”的外号,就是卖官受贿日入万两的意思。
虽然不可能每日都在不停的卖官受贿,但是从他那抄家抄出的九十二万两银子,足以说明向周应秋买官的人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如果这些人都按照皇帝的要求处理下来,陆澄原深知,自己的“恶名”一定会名满天下的。
这些人被罢官并剥夺功名后,还要处罚金甚至抄家,最后还要判刑、流放乃至砍头。
他们受到处罚自然不敢骂皇帝,但是骂他陆澄原却是绝对敢的。
陆澄原怕的就是这个。
他本是个性情淡泊的人,为官后也是厌避门户之争,一直保持中立。当年阉党和东林党斗得火热的时候,他也都是冷冷观战,并无兴趣从中取利。他的许多好友同乡都是东林党,拉拢他时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向新皇帝弹劾魏忠贤,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义愤,毕竟魏忠贤为了揽权害死那么多人,做的确实太过分了。
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份弹劾奏章,却引起了新皇帝对他的关注,并将总喜欢特立独行置身事外的陆澄原,推到了朝廷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不得不说这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原本以为抄家的差事结束后,事便了了,自己又可以过回以前平静的生活。每天到衙门里按时点卯,处理完公务泡上一杯浓茶,边喝边与同事闲聊。朝廷里的争斗与自己再无干系。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皇帝紧接着的一纸诏书,让陆澄原觉得自己现在是骑虎难下。
陆澄原私下里听好友说过,自己“抄家御史”的名号现在已经是响彻京师了。如果办完周应秋案,他估计自己就该成为“灭门御史”了。而且此名头一定会响彻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因为现在陆澄原手里,已经握着一份两百多人的,向周应秋买官的人员名单。这些人遍布两京一十三省,从知县到巡抚各种官员都有。
其实陆澄原内心深处,是想在审理周应秋一案时放些水的,能不逼的那么紧就松一些。
所以从皇帝那里受命后,他并没有急着审问周应秋。而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先选派御史同锦衣卫一起去处理周应秋的三族,将其父家母家妻家全都抄家流放,并将其在故乡的儿子孙子都押往京城。
接着又借口审查周应秋家搜出的文书信件,及梳理周应秋任吏部尚书期间提拔的官员名单,拖延时日,就这样又磨叽了七八天。
但是没奈何皇帝却逼得紧啊!
圣旨下过后的第二天,从锦衣卫和东厂就各来了一个百户协助他办案。还有一个叫王光先的小内侍,每天跟着他,说是什么做为皇帝和陆中丞之间的“联络员”,有什么事好帮忙传话。
陆澄原不是傻子,皇帝赐给他有密折令牌和密匣。有什么事自可以直接面圣或者上密折,需要个什么“联络员”,说白了就是监视自己的。
并且陆澄原也不敢确定,那两个东厂和锦衣卫的百户有没有密折上奏权。反正抄家的时候,得知林正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