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讲武堂(二)
去往钓鱼台军营的路上,李若琏看着随队的身姿挺拔的军士很是羡慕,便有意套套近乎。
“这位兄台,敢问你们都是近卫师的军士吗?”李若琏走在队伍边缘,向身旁一名军士问道。
邓卫看了他一眼,这个读书人年龄有些大,但是看起来健壮有力,不像那些文弱书生一样让人不顺眼,便回道:“是啊,咱们这一班都是近卫师一营三连的。”
邓卫话一出口,李若琏身旁的一个身材有些瘦弱的年轻人,立刻抢着问道:“听说在近卫师里经常能见到皇帝,是真的吗?”
李若琏扭头看了那人一眼,那瘦青年赶紧拱手微笑道:“在下襄阳邓成荣。”
李若琏笑着拱手回礼:“在下顺德府李若琏。”
“呦呵,今天倒遇到个本家,咱也姓邓,不过我老家是山东德州的。”邓卫笑着对邓成荣说道。
“幸会幸会。”邓成荣赶紧拱手寒暄。
“你刚才问在近卫师里是不是经常能见到皇帝。我跟你们说啊,咱近卫师可是皇帝的私兵,用那啥官面的说法就是天子亲军。别说经常了,有时候皇爷他老人家不忙朝政,几乎天天在军营里都能见到他。甚至皇爷有时还和咱们一同训练呢!”邓卫自豪地说道。
“天子亲军?那岂不是如同锦衣卫一样?”李若琏皱眉道。
“才不一样哩!陛下说了,咱近卫师是要野战杀鞑子的部队,进来有出息的都要封侯拜将。近卫师的队列、体能和作战之法都是陛下亲自教的。”
“如此说来,这近卫师将来可是大有可为啊!”邓成荣喜道。
旁边的几个人一听也都好奇地扭头过来,想参与一下讨论。
邓成荣正要再问,突然听到队列前面一声怒喝,“都把嘴闭上,队列里面不许说话。”
邓卫向前面瞟了一眼,小声对二人说道:“那是俺班长郑老二,这两天正烦闷着呢,前几天出去剿匪也没抢着军功,憋着火呢。你们都小点声,最好别说话了。”
郑维国烦闷是有原因的,进攻黑龙寨时他们三连本就排在最后面,谁知道连长张友定又给他们班安排了个守住寨门防止土匪逃窜的任务。
结果郑维国他们班只得守在寨门口,看里面杀得热火朝天。别的班排都或多或少有些斩获,只有郑维国他们班算是看戏的,剿匪剿了个寂寞。
剿匪结束后,各班排做战后总结,三连各班要么有斩获,要么是抓了俘虏,就他们班屁成绩没有,什么功都报不了,这更让郑维国烦的不行,窝了一肚子火。
战场之上郑维国不敢抗命,只能老老实实执行张友定的安排。但是下来之后却一直觉得这张友定是害怕自己立功了升上去,故意这样安排的。要不然为啥不安排别的班守寨门,偏偏安排他们班。
十王府到钓鱼台军营有十七八里路,这些新生体力比不上近卫师的士兵,走走停停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了营区。
由监军官负责文化考试,就安排在大校场上,来一批考一批,当场批改试卷出成绩。
千字文做为蒙童读书的启蒙教材,对于这些新生毫无难度,考了一上午就没有人不通过的。
考过了千字文,这些人就正式成为讲武堂的第一批新生了。一营的军官们负责给他们登记姓名、编队造花名册,然后是分宿舍,下发各种生活物品。
吃过午饭后,下午就在营房中休息,有行李在旅店的可以下午去拿行李。但是晚饭之前必须回营,明天就要开始训练。
当天下午,所有报名的新生考核完毕,完成了编组。郭可阳也收到了招生结果的报告。
总共招收了一千二百五十三人,凡是参加考试的大多数都被录取。毕竟这个时代来一趟京城可不容易,招生要求很清楚,达不到标准的人,也不会辛辛苦苦让自己白跑一趟。
花名册上登记的籍贯显示,新生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北方的占了大约三分之二。
至于文化程度,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功名的生员,毕竟能考上秀才的,基本上都想通过乡试中举,彻底进入统治阶层。大明文贵武贱,有秀才功名来读讲武堂的,只怕会被人说是病的不轻。
但是武举人却有八十多个。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募兵中选拔晋升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想混个好前程很难。那李若琏的老爹李世茂可是武进士,一辈子都没混出头。
如果不是讲武堂招生时,最高年龄二十二岁的限制卡在那里,只怕来的武举人会更多。这些武举人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在兵部有备案的,想要像李若琏那样改年龄进来可不容易。
除了这一千二百多经过面试考核录取的名单,卢象升还递上来了另外一个名单,上面有三百人。这三百人是从周遇吉、黄得功以及御马监。
郭可阳想要牢牢掌握住京营部队,除了提拔周遇吉、黄得功这样的主官,通过在讲武堂中整训这些基层军官,不但能够收获其忠心,同时更能极大提高其纪律性和战斗力。
整训完这些人,将他们放回原部队,再给他们建立监军体系,派上监军。那么这些部队就会像近卫师一样成为自己的嫡系。以后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