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苟秦 > 第3章 雍城

第3章 雍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自潼关往西六百余里,走出崤函古道,告别大河涛涛,沿着汤汤渭水,穿越关中沃野,时间也在艰难的旅途中悄然跨过冬季。

赵建武十五年(349年)春,雍州,扶风郡,雍城。

经过一段艰辛甚至是惨烈的旅途,发自邺城的高力戍卒们,终至雍城,到这儿,距离凉州戍所,也就不远了。

然而,上至军官头领,下至普通戍卒,无一丝庆幸激动之感,相反,压抑了几个月的怒火,已然快到压制不住的地步。

从崤函道间,戍卒们就已经开始各种减员,冻死的,病死的,饿死的以及各种意外,出人意料的,反倒是饿死的人较少。

原因很简单,苟政默默关注的高力督梁犊站了出来。鉴于各部缺、断粮的情况,戍卒饥馑,军心不稳,在华阴之时,梁犊特地召集诸军各部首领商讨,协调口粮,相互援应,以济冻饿。

为作表率,梁犊特地从其本部存粮中,分拨出上百斛粟,格外大方。诸部首领军官,或迫于梁犊威势,或许感其行之“诚”,也都响应,如此,群情一致的情况下,戍卒冻饿致死的情况大大减小。

苟氏部曲作为戍卒中的“富户”,当然也出了一份子,从本心是不大愿意,但又不敢自绝于同军袍泽,然而,最后名头却让梁犊一人赚去了。

不只是协调口粮救济,对染病的士卒也尽力救治,这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动作,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如何救人,所有人也都只能寻求自救。

倘若染疾,只有硬抗,抗不过就去死,就这么简单,而不被视为异类被抛弃,就足够庆幸了。

因此,对于染病的戍卒,梁犊做得更多的,还是帮其料理后事,便是没法保证有草席裹尸,至少也帮其挖掘一方黄土掩埋,立一青石,作为坟茔。事做得很糙,甚至有些敷衍,但很得人心。

同时,在西行途中,因为速度缓慢,面对监押将吏的催促驱逐,过分之时,还是梁犊站出来,据“理”力争。据说梁督大义凛然,隐露威胁,迫使监吏服软,也让众戍卒能得少许喘息之机,在西行路上多了那么一丝苍白的从容。

经过上述几番动作,梁犊在戍卒之中威望大增,再加职位上的加成,高力们渐渐心向之,颇为拥护。而苟政对此的评价,很直接的两句话:邀买人心,意图不明。

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军中流言便开始增多了,当然,除了对朝廷的怨望之外,也不是没有好传闻。

比如,就有人说,凉州刺史麻秋已于金城、陇西等地准备好戍所、粮食,只要抵达凉州,有吃有住有穿,日子就好过了。

虽然这样的说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有极大的失真,但对于深陷徙边泥潭的戍卒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绝望之中仅存的丝丝微弱希望。

与之相对的说法则是,金城、陇西都是对抗凉州张氏的最前沿,条件艰苦,危机四伏,何来的好日子。

军政长官又是麻秋,这虽是大赵的名将,声名赫赫,但也正是在他的率领下,伐凉之战惨败,死者数万,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凉州边陲都不是善地,戍边更是最为艰辛危险的事情。

也不知是有人把苟政在潼关前的一番见解传出去了,还是军中有所见略同的英雄,朝廷欲以他们四讨凉州流言也传开了。

流言初起时,苟政是吓了一大跳,大兄的担忧还就成真了,一个祸乱人心的罪名安在苟政身上一点都不冤枉。

虽然以苟政如今的心态并没有那么畏惧,但能少些麻烦总还是好的,毕竟,如今这些人的生死荣辱还操控在朝廷手中,不为自己掌控。所幸,并没人去在意流言的来源,只是沉浸在“征凉”猜测的忧虑与恐惧之中。

事实上,到达雍城之时,这些高力们已至沸腾的边缘,所有忍耐在沿途的痛苦折磨之下也已到耗尽的地步。

如此情况,是十分危险的,就是随行监督的将吏也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行事都明显收敛了几分,似此前的动辄打骂催促是不敢了,甚至对梁犊说话都客气了许多,还指望着梁犊帮忙安抚众心。

左右距离戍所也不远了,等到了地方,完成差事,也好回邺城复命,至于之后会发生什么,则不是他们考虑的了。

肆虐的流言,纷乱的人心,猜疑的情绪,各种负面的东西笼罩于高力军中,在这样的环境里,蒙在每个人心中的那层阴影也愈加深重了。

平缓的川塬上,上万戍卒各依部属,营驻其间,整个场面都显得乱糟糟的,什么军容秩序,都早被抛之脑后了。

由苟胜统领的这一幢人,自然是聚在一块儿的,纷扰的画面中,倒也还保持着基本的秩序与凝聚力,在整备好简陋的营地后,都默默地休息,熬着时辰,等着饭食。大伙的感受都是一致的,粗饼干粮早就啃光了,剩下的粟麦,熬制的粥却是越来越稀了......

戍卒所处,北边就是雍城,离得甚近,远远的也能望见县邑的轮廓。作为嬴秦古都,雍城虽早已沦落,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早已沦为一座小邑,但哪怕饱经兵燹战乱的摧残破坏,四周的风物也依旧残留着浓郁的文明气息。

不过,此时的雍县城是大门紧闭,戒备森严,城垣上不时出现兵刃的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