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神奇?一天误差只有半秒钟?”
在被窝里的时候,周晓白听李铭说得很详细,“半秒钟的是品质比较好的。”
“可能因为制作石英晶体的工艺比较差,一天一秒、两秒的误差都是有可能的。”
她帮忙找补,先打好预防针,省得后面做出来的产品不如预期。
张海洋啧啧称奇道:“一天两秒的误差也是非常厉害!”
罗芸疑问道:“晓白,你们两打电话讨论了吧?我在这的时候都没听他说得这么仔细。”
周晓白含糊道:“他想写一份计划书给我爸,就跟我多聊了些。”
“他就不怕做不成,到时候被你爸说么?”罗芸提醒闺蜜,别出糗了。
张海洋倒是更相信,“怎么会做不成?从我这两天打听来的消息看。”
“55年的时候,上嗨的钟表店和修理师傅一起自制手摇小钻床,自制刀具,用电风扇头改装传动电机,用绣花针改制钻头,用阳伞骨、毛衣针、自行车车条等制造手表轴芯,用酒精灯做热处理,三个月时间就做出了一批手表。”
“咱们京城手表厂,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些钟表工人在无厂房、无设备、无资金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制作出了第一批手表。”
“我们现在的生产条件比十多年前好多了,肯定可以做成的!”
罗芸反驳道:“那都是有样品可以参照着做。”
“李铭这次是没有样品可以参考,纯粹是他想出来的办法。”
周晓白心里其实也没有底,不过她知道自己父亲的秉性,“即使没做成,我爸也不会批评他的,还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张海洋放下扇子,又起身去装酸梅汁,“反正我是相信可以做出来。”
“可惜京城手表厂在昌平,离得有点远,不然请他们的技术员下班后一起参与研究,可能进度可以更快。”
60年的时候把厂址选在昌平县东门外,离京城有40来公里,骑自行车需要大半天,来回要一整天。
班车虽然有更快,但是要等,不一定能赶上趟,到了京城又得等公交、电车的换乘,不是很方便。
罗芸眼珠子一转说道:“干脆去手表厂请一些技术员来这好了。”
“后面有厢房可以住人,现在的天气也不冷。”
张海洋觉得可行,“也不是不可以,估计他们手表厂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搞研究的人肯定是最先倒霉的那伙人。”
周晓白拍板道:“就这样办。给他们包吃住,或者住这里吃他们自己的,每天给1块钱伙食补助。”
“要是研制成功了,奖状、徽章那些少不了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