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开工(中)(2 / 3)

高端的人材不分岁数,但中坚一代的人材,还是要归于青年身上的。

科学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人材的问题,最终就是青年的问题。

解决办法已经有了,那就是前次高考。

但高考录取的名额终归是有限的。

下面下乡的千多万,再加上农村的青年,一亿的人数还是保守估计。

有人去上学,那其他青年的前路在哪?

公私合营之前,是有私人经济的,不管是作坊、铺面还是一张摊子的小买卖。

这是经济模式的一种。

而青年人的探索,可能也就在这买卖两个字之上了。

做买卖就会催生私营经济,或者咱们换个说法叫做个体经济。

做这个,现在是很赚钱的,一辆轿车,如今两万三万也就够了,便宜点五七六千的也有。

老话不说,富贵还乡、壮门面、装相之类的话么?

新团结牌轿车的卖点也就在这里了。”

将科技说成是青年,这话是没问题的,直接说买卖、说私营、说个体,还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李胜利说完,屋里的几个人都开始了沉默。

最终还是冯茜这个提出问题的,开了口。

“姐夫,咱们可没有卖车给个人的经验啊!”

如冯茜所说,房产落到个人名下,如今是有法条支撑的。

自行车也是很明确的,有专门的自行车证。

但汽车,就是禁忌所在了,即便是李胜利这边弄的车辆,也都是挂靠在各村名下的,没有挂在私人名下的渠道。

“这事儿,就是厂长的事儿了。

自行车是车,马车、牛车是车,汽车也是车。

渠道是存在的,只是登记的车辆不同而已。

厂长,这茬你交个朋友,时机合适的时候,说不定就是功劳了。”

这话杜鹏等人没听明白,但李怀德听明白了,说白了,提这茬是有风险的。

老李这边,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接下来,还是冯茜的提问居多,李胜利一一给她解释了一遍。

两人差不多在各辆车的设计上达成了一致,外面的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冯茜这边问完,李胜利又给郑佩兰安排了任务,除了汽车用发动机之外。

轧钢厂的新线,还要完成单缸机的全线自产。

与汽车动辄上万的价格不同,单缸机的价格就很低了。

一辆车,最贵的就发动机,自产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轧钢厂的三辆车立住了,后续可以衍生出的企业会有很多。

如果能保持住销量,那不远以后的轧钢厂,就是一个汽车产业集群。

现在调好了生产线,定好了车型,等外资车企进入市场的时候,轧钢厂这边至少有三五年的发展期。

到时候,信心满满而来的外资车企,恐怕就有的挠头了。

一辆车二十万,即便是通货膨胀了,他们也卖不出那个价的。

轧钢厂这边会在价格上,一直把他们按在地面摩擦的。

进了这个大市场,就得按照大市场的规矩来,按照自己的规矩来,那就是后果难料了。

这就是李胜利口中,门槛的实际样子了,法律法规或是规矩是门槛,实际的企业也是门槛。

关口那边即将进来的娄氏企业也是这样的门槛,对外,你就是刮干净了地皮,李胜利也不会给他们起什么门槛。

对内想要刮地皮的话,那就要摆开车马试一试了。

在这事儿上,上面说了也不算,市场说了才算,这样的客观规律,先要限制,也必将被反噬。

有了轧钢厂,有了将来的娄氏企业,有了跟他们差不多的其他企业。

行业环境,也就会成为公序良俗,违反,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也自然是群起而攻之的结果。

至于国内的私营,有了外面的做样板,也会被依葫芦画瓢规整的。

许多秩序,初时就必须存在,初时不存,以后要规整,付出的代价也就大了。

吃饭、问答完毕,李胜利留下了郑佩兰,李怀德起身要走,杜鹏这边却嗫嚅的说道:

“姐夫,我这边……”

扫了一眼心有不甘的杜鹏,李胜利示意李怀德领着冯茜、郑佩兰先出去。

屋里剩了郎舅俩之后,他才说道:

“李怀德的考核细则,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

接下来的轧钢厂,非是善地。

你留在轧钢厂做个三无的总工,别说是伱了,就是咱爸跟李怀德,都要因此被诟病。

人家不看你做了什么,只看你够不够格坐在总工的位置上。

就贡献而言,你是够格的。

但就学历跟经历而言,你也是绝对不够格的。

这是硬伤,只有上学才能补足。

毕业之后,你就是技术到位之后,再进行深造的杜总工了。

没有这个经历,你的总工,只能是你身上的硬伤。

接下来一段,不仅是李怀德,就是咱爸的路也一样不好走。

部委,你一样待不住的。

明知待不住,与其强留,不如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