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安西
过了几日,吐蕃又遣使者,上书求娶大唐公主,朝臣婉言谢绝,只是使者屡次上书,求娶之心十分坚定。
这日,李显召见重臣,问起吐蕃求娶的缘由:“他们这是怎么了?"自文成公主入藏,已有六七十年,唐蕃再无和亲之事。有人奉承说:“吐蕃乃边陲小国,仰慕大唐风华,故而不自量力想要求娶公主。”
李显听了,脸上露出笑容,摇头道:“我有八女,皆躬亲抚养,爱逾诸子,只望她们长乐无极。”
众人道:“陛下一片慈父之心,古今未有,为天下表率。”大臣纪处讷说:“公主们金尊玉贵,怎么受得了吐蕃的高寒?且不说这个,就是那吐蕃王只怕也是年过半百,怎配得上大唐的公主?”裹儿听到这儿,说:“现任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年仅七岁,政权由其祖母没庐氏执掌,朝中无能干的大臣,听说内部政局动荡,大臣叛乱。没庐氏恐怕是想借助大唐的力量,稳定国内局势。”
李显闻言,道:“原来如此。”
兵部尚书宗楚客说:“我有一事上奏,正巧和吐蕃有关。前者突骑施钦化可汗娑葛骄纵难服,因其父之死对我大唐心怀怨怼。他麾下有一将领名唤阿史那阙啜,暗查钦化可汗有反唐自立之心,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率领部下投奔大唐,愿拱卫疆土。”李显说:“那个阿史那阙啜既然有归唐之心,着兵部酌情安置。至于钦化可汗,就让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去调查他是否有反唐之心。”宗楚客忙说:“陛下不可啊,郭元振老迈昏聩,又对钦化可汗怀有愧疚之心,他能调查出什么来。这是副都护周以悌送来的奏疏,请陛下过目。”宫人取了奏本呈上去,李显看完,眉头蹙起,令众大臣传看。魏元忠看完,笑说:“若说郭元振老迈,臣这把老骨头就该自己走进墓六里了。他刚过知天命之年,正是年富力强,与钦化可汗的过节,老臣听过一二。郭都护请钦化可汗的父亲在帐前议事,时值天降大雪,郭都护身体康健无事,那老可汗受了寒就一命鸣呼。
钦化可汗以为是郭都护故意害了他的父亲,就说要起兵报仇,半路上遇到了素服前来吊丧的郭元振,他只带了几骑。钦化可汗见状,才知误会了郭元振,双方和解,传为一时美谈。”
魏元忠说话间,宗楚客满面通红,又恨又悔,恨的是魏元忠多事,悔的是说错了话。这郭元振与当今的陛下同龄。
待他说完,宗楚客迫不及待地说:“魏公也说了,这钦化可汗有不臣之心,不如趁机发甘、凉之兵,联络吐蕃,共灭突骑施,立阿史那氏为可汗。”“荒唐!”
“胡闹!”
“愚蠢!”
“你没脑子吧。”
几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起,众人的目光刺向宗楚客,看得他脸色紫胀。这是什么神奇的计策啊?大唐和吐蕃在安西争得要死要活,多次发生战争,还是唐休璟率兵将吐蕃势力从安西驱逐出去。魏元忠冷声道:“突骑施就在安西北部,借吐蕃的兵,就不怕假道灭虢的事情重演?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你想不到这些,枉为兵部尚书。”前兵部尚书如是说道。
如今政治清明,陛下多依仗太子和公主,而这两人均不是贪婪短视之辈,颇为英明。魏元忠在东宫任官,又与太子交往日密,渐渐放下担忧,恢复了往日的慷慨刚正来。
姚崇说:“北庭都护解琬熟悉边事,刚直坚贞,不若命他去调查此事。”重润说:“兵者,国之大事,仅凭片言只语就判定钦化可汗谋反不可取,姚公所言甚是。再说,郭元振乃宿将,即便安西有变,大唐也能迅速应对。”裹儿也道:“突骑施是大唐屏障,与突厥不和,和大唐交好,若是不由分说冤枉了钦化可汗,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李显下决定:“边事要慎之又慎,就依姚公所言,命解琬调查,再让郭元振上书自辨。”
说着,便让众人散了。大臣们三三两两出去了,只有宗楚客形单影只,后悔不已,不应该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件事。他仿佛感到同僚对他的嘲笑。裹儿确实和重润讥笑宗楚客,说:“这人怎么回事儿,能当得起兵部尚书的职责吗?不求他带兵打仗,最起码的军事素养得有吧。”重润想了想,说:“他与韦家的几个人相交甚密。当年张仁愿要修三受降城,朝中支持着寥寥无几,宗楚客就是其中一人。现在三受降城拱卫河曲,如同长城,我还以为他有几分眼光和谋略。恰好魏公卸任兵部尚书,他就补上了,没想到却是这样。只是不知他与那阿史那阙啜什么关系这样保他。”
裹儿说:“你查查就知道了。”
重润说:“说的也是。”
兄妹到宫门口各自散去,重润回了东宫,裹儿去了值房。姚崇见裹儿回来,朝她颔首一笑,这把裹儿吓了一跳。姚公今日怎么如此热情?姚崇是聪明人,怎么不明白裹儿心中所想,便道:“我先前担任过兵部尚书,突骑施对大唐忠心,再者,还要用他们牵制突厥。宗尚书今日这话说得叫人只觉得可笑。”
裹儿也是如此想:“吐蕃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地势高险,环境苦寒,难以攻取。他们想要往外扩展,必定要侵占我大唐的安西、陇右、河西之地。况且吁蕃虽然国内政局动荡,但国力依在,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