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太平为相(二)
凛冽的北风吹得破窗咣当咣当作响,卷走了屋内的热气。曾庆拥着破衾正在读书,十指冻得红肿。忽然,门外传来一声响,他抬头望去,只见舍友一脸喜悦地进来。
“天津桥南贴了告示,你猜是什么?“这人名唤朱昌,岭南人士,竞然不惧神都的寒冬,而且对寒冬大雪有着他难以理解的狂热。朱昌进来,一眼便看见案上豁口正对门口的粗陶瓶,里面插着一束艳丽的干花一一朱红月季,给黯淡的屋内添了一抹亮色。“陶奴陶奴,快转身。“他一边扯过草垫子坐下,一边转动陶瓶,将豁口朝着曾庆。
曾庆和朱昌寓居神都,连饭都几乎吃不上,更谈不上买什么奴仆。故而朱昌戏称曾庆案上格格不入的陶瓶为陶奴。
曾庆在案上放花瓶插花,是为调剂心情。陶瓶透着粗犷的野趣,美中不足,瓶口有个豁口。
“你每次来都转陶奴,若陶奴能言,必定骂你可恶。“曾庆一边将豁口转向东墙,一边笑道。
朱昌嘿笑几声,立刻说:“你猜猜朝廷贴了什么告示?”“这与我们无关。"曾庆道。
“那你就错了,这次与我们息息相关。"朱昌说着,兴奋地手舞足蹈。曾庆说:“朝廷要官员举荐贤才?但我们连大官的门槛都进不去,与我们有什么相干?”
“你再猜再猜。"朱昌几乎忍不住要说出来。曾庆遂了他的愿,摇头说:“不必说这些闲话,我还要看书。”朱昌抽出曾庆的书卷,兴奋道:“朝廷下了吏部式,上面说,以后各科考核均要糊名誉录。”
“糊名?誉录?"曾庆思索半响,明白过来,然后猛地直起身子,双手扶案逼近朱昌,急问:“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朱昌仍在激动中。
曾庆一下子坐回去,大声叫道:“好!好!好!”朱昌笑起来,道:“除了这个,还有一件大好事呢。”“快说快说。“曾庆催促。
朱昌的眼睛泛着激动的光芒,道:“除了书判拔萃科,吏部又新增了一门博学宏词科。你说,这是不是天大的好事?”“好事,好事啊!“曾庆心里有一笔账,“明经中第守选七八年方能授官,即便是进士中第,也要守选三年。
但若考中明经或进士后,再考过书判拔萃科,就能授官,如今又添一门博学宏词科,真是天恩浩荡啊!”
朱昌附和说:“谁说不是?我不怕考试,就怕和别人比家世,比权势,现在糊名誉录一出,考官们也不知道是谁的考卷,真是佛祖保佑,皇恩浩荡啊。”曾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说:“这是一件大喜事,咱们要庆贺一下。走,咱们去…去斋堂吃饭,我请客。”
“这是当然。"朱昌道。曾庆不知去哪儿打了秋风,带回不少好东西,给他分了一根墨和一支笔。
两人进了斋堂,竞然发现不少如自己一样借住寺院的考生,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兴奋地不知说些什么。
且不提这些庶族子弟如何欢欣雀跃,朝中这两日一直是狂风骤雨,处于风雨中的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却没有动静。
裹儿与僚佐多次商议此事,但始终下不定主意。太平公主经营多年,历经风浪,且能保全自己又荣宠不断,不独因为她的身份,还有她的手段和智谋。但若谈治民理政,太平公主的经历则是一片空白,而且她推荐的官员中一些人贪婪残暴,刻薄百姓。这让裹儿等人犹豫起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裹儿选的僚佐不说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但至少不会凌虐百姓。
还有一点,以太平的身份和地位,若真做了宰相,她为谁发声?代表着谁的利益?会不会给朝堂带来动荡?
现在的宰相班子中,太子和公主均无谋私权的想法(实际上,也不需要,只要他们肯朝李显撒娇,所求不要太夸张,李显都会满足他们),且都一心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魏元忠姚崇等人都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众人虽有不同意见,但整体上目标一致,故而这一两年吏治逐渐好转,竞然有贞观、永徽之遗风。太平公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冲进朝堂厮杀,李显耳根子又软,保不齐会破坏掉当今的局面,使朝堂重新陷入争斗之中。裹儿难以拿定主意,然而留给她的时间不多。默认等于赞同。安乐公主府和太平公主府同天收到对方的帖子。安乐公主今非昔比,太平公主有求于人,议定去安乐公主府。
裹儿中午下值回来。未末申初,太平公主带着八车金宝缯锦浩浩荡荡来到安乐公主府。
裹儿出门相迎,扶太平公主下车,说:“姑母来了。”太平见裹儿如此恭谨有礼,又加上当年的援手之恩和今日带来的钱帛,便觉心中之事已有了准信。
“我在家中终日无事,倒羡慕起你日子充实。"太平笑说。裹儿回:“姑母日子的那份恣意早就令我羡慕不已。姑母难得来府里,多逛逛我这园子。”
姑侄二人进了府内,宴席设在花园中的一处暖厅中。待二人坐定,侍女送上各色果点和酒水,裹儿和太平都心不在焉,略微寒暄叙话,就让人撤了。太平举杯说:“我有许多小辈,但论能干,你当数第一。”裹儿亦举杯,笑道:“姑母谬赞了,同辈的姊妹兄弟多才多艺,我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