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2 / 2)

末。李显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温泉宫,御驾前往大明宫。重润等率领百官在城外迎候。

岁末庆典祭祀自不必提,到了上元佳节前一日,姚崇匆匆拿了一本奏疏,请了几位相公并太子过来,传给众人相看。“这是什么,京师的粮价和储备?"工部尚书张锡道。众人没有说话,只有姚崇点点头。待传看完,裹儿问:“这是怎么回事儿,粮食储备应该能支持到二月啊。”

原先预计的是二月中旬,御驾在天暖和后回神都。姚崇说:“关中去年秋嫁收成平平,年前也运了粮来,但是陛下临幸京师,又恰逢年节,四方之士云集,这粮就不够了。军队和京师的粮是能保证,但粮铺只怕要粮价飞涨,百姓吃不起饭。”

重润想了想说:“早点回去也好。先派人去附近……从神都调粮过来,抑制粮价。″

说着,重润看向裹儿,裹儿心下明白,估算了一下道:“先让陛下高高兴兴把上元节过了,一月下旬御驾离开京师。”姚崇道:"如此甚好,越快越好。”

商议完事情,立刻下了命令。不料,李显竞然晚上知道了这个事情,因是一双儿女也同意了,不好说其他的,私下里和韦淇抱怨了两句。韦淇也是奇怪:“京师粮库中的粮是够的,怎么就要提前走?”李显郁闷道:“从古至今哪有像朕这样追逐着粮食跑的天子?”这话一下子把韦淇都逗笑了,她为儿女说了句公道话:“世上没有逐粮天子,只有体恤百姓的天子。”

李显听了,一扫被扰了兴致的郁闷,顿时高兴起来。这话又传给了裹儿等人,裹儿好一通撒娇让李显忘了此事,也答应二十一日起驾回神都。

二月初,李显等人回到神都,刚洗去旅途的劳顿,又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那口气又提起来,逐渐变为常态。

李显对于温泉宫之行意犹未尽,现在看奏疏也不大看进去,对着韦淇长吁短叹说:“人老了,精力也不济。”

韦淇夺过奏疏,道:“拿来,我看看是什么东西。”结果扫了一眼,又还给李显,揉了揉额头,说:“谁上的奏疏,这么刁钻古怪?”韦淇不是没看过奏疏,但别的奏疏里娓娓道来中透着追捧和恭敬,这本奏疏都是光秃秃的文字,虽然数字暖心,但韦淇没这个意识,故而瞧数字也是冷冰冰的。

李显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韦淇,松了一口气说:“原来不是我年纪大了看不懂。”

这话气得韦淇捶了他几下,说:“定是裹儿上的奏疏。”李显打了哈欠,看得犯困了,说:“算了,不看了,把他们叫来商议,再听听几位相公的意见。”

韦淇好奇之下,又拿过来,这才看明白,原来是一份江南开发的计划,里面涵盖了水利工程、桥路港口等等的建设。看罢,韦淇叹道:“她想得忒远了。关中就缺一次粮,怎么就想到了这些,莫非以后连京师也不能长住?”

西北驻扎重军防御吐蕃突厥,关中之地人口繁衍生息,长安常住人口高达百万,这几乎超出了关中平原支撑的限度。李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她若是不说得这样透彻,我也只当是荒年所致。来人,叫几位相公过来。”

韦淇闻言起身要走,李显留下她说:“你也来听听,他们怎么商议的。“韦淇留了下来。

宫人答应着去了半日,领了相公们过来。李显将裹儿的奏疏下发下去。众人看了,李显说:“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姚崇回说:“我查过关中历年的天灾,这些年水患多了些,但亩产量变化不大,没怎么主意。只是李侍郎这么一说,倒是有几分道理。”魏元忠说:“关中人多地少,立国以来便是狭乡,且地力开发殆尽,公主所言有理。"诸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李显见众人没提什么反对意见,便说:“这不是什么急事,也不急这一时半刻,诸卿心里有个底,日后做事想着这些就是了。至于修路挖渠的,待工部甚探的人回来再说。”

众人道:“是。“又商议了一些事情,李显便叫他们散去,留下裹儿和重润。李显笑问:“这是你们的主意?"裹儿和重润点头。李显说:“日后你们商议了就是。这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来。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