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国家工程开工,无数的铁矿运到蒲津渡两岸,化为炽热的铁浆。
蒲津渡在神都和京师中间,隶属河中府,为了保证项目的运行,张仁愿这位总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便来往于蒲津渡和神都两地。今年四月,工部尚书张锡因年老致仕,裹儿接任工部尚书,辞去知礼部事,只保留了中书侍郎、参议得失、知户部事等职和差使。工部向来为六部之末,不如吏部和户部风光,但裹儿却不这么认为,她越了解工部,越觉得工部大有可为。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科举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不知从哪儿来的记忆最近一直在攻击裹儿。她只好接受,按照自己的理解,放免擢拔有功的工匠,提高赏赐,招揽人才。“嵩山有高僧一行,擅长天文术数,请征召之。“有人见状,便机智地向裹儿推荐起来人。
征召他。裹儿立刻下了决定。
然而这位高僧不仅拒绝了她,还连夜逃亡南方,这让裹儿百思不得其解。不料竟然是崇训帮她解了疑惑,“这一行原是郯国公张公瑾的曾孙,出身大家,后来没落,他天资聪敏,擅长五行阴阳之说。”裹儿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一卷《道德经》,不解道:“既然是大家公子,为何要出家了呢?”
崇训尴尬一笑,忍羞继续道:“因为阿耶…“提到“阿耶”,他脸上的笑容慢慢敛起,叹气继续道:“阿耶想要招揽他为圣人所用,他就逃走了。”裹儿仿佛没有注意到,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崇训好奇道:“公主,你还要去请他?“去年的张说拒绝征召惹得她大怒,裹儿对这人的态度怎么如此宽容?
裹儿直接说了一句便让崇训明白了缘由以及她的决心。“高僧一行的天文造诣无可替代。”
朝中最擅长天文的官员也极力推荐一行,现在的历法行用多年,渐渐不太准了,而历法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太史监需要这样的人才修订历法。天文术数这一道,最看重天赋,不像其他的学问,可以勤能补拙,能大器晚成。这门学问不会就是不会,打死也不会,所以高僧一行无可替代。崇训提了个建议:“张家那样的人家总有在朝廷当官的,让他们自家人拿着敕书去请,保管能请来。”
裹儿听了,眼睛一亮,赞道:“你这个主意好。"也真是损,以家族亲情绑架一行。然而,这比其他的法子都管用。
两人交流了关于儿女的话后,便分开了。崇训返回渡月山庄,裹儿去了竹园。
武延秀正坐在窗前吹损,婉转而哀怨,在主院隐隐就能听到。灯下观美人,美人不分性别。
裹儿坐在榻上,托腮细细听着,待一曲终了,笑吟吟望着武延秀,连声赞道:“吹得真好听,怎么这么好听呢?”
一句话说的武延秀心花怒放,一扫不悦的心情,问:"真的?”裹儿的眼睛里仿佛闪烁着星光,闻言无比真诚地点头,说:“我从不说假话。"年轻男女说着便挨肩擦脸耳鬓厮磨起来。次日,裹儿到皇宫当值,立刻命人叫来张家官职最高者,一名刑部员外郎,并从太子处要来敕书,赐予这人钱帛,又多加勉励,让他务必请来高僧一行这族人从安乐公主的言语中感到了淡淡的威胁,请来了就是办事得力,要给他升官;请不来就不要回来,直到请来为止。这人不仅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学天文术数呢?若是学了,这份看重和迫不及待就是他的了。不过,天文术数真难学啊,也不知道大侄子是怎么学会的,怎么看懂的那些天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