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欲封渡

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欲封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则堂而皇之地自诩“无文德”,对自己的文盲身份毫不避讳,反而炫耀“以征伐为功”。彻底放弃学术渠道,转而寻求以军功晋身。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指自己)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魏晋的豪族大姓,不仅是“门阀”,还是“学阀”,他们不仅垄断了生产资料,也垄断了知识技能。甚至很多大姓有传家经学,比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会稽虞氏5代传《易》,会稽贺氏世传《礼》。

然而到了汉末丧乱时期,许多大姓首领,不仅具备了学阀特征,还因为坐拥众多宾客,而成为威震1方的豪帅。同时兼备了文、武双重特征。

比如陈留大姓卫兹,聚众5千余人,豪强色彩浓郁。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魏晋世语》

然而卫兹同时又得到名士郭泰的赞赏,跻身名流之列。

郭泰与许邵是彼时北方最有名的清议者(即品评人物的名嘴儿),得其佳评者,便可1朝发迹。

林宗(即郭泰)曰:“子许(即卫兹)少欲,文生多情,此2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后文生以秽货见损,(卫)兹以烈节垂名。--《先贤行状》

再比如泰山豪族鲍信,家族“世以儒雅显”,自己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名士无疑。

信父(鲍)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王沈《魏书》

然而酸枣会盟时(190),鲍信竟然携带了步兵两万,骑兵7百,辎重3千余乘赴会,气焰熏天。可见他与卫兹1样,也是名士与豪帅身份兼杂。

(鲍信)信乃引军还乡里(兖州泰山),收徒众2万,骑7百,辎重3千余乘。--王沈《魏书》

至于曹操、曹纯、曹洪等人,年轻时亦被朝廷征召,曹操历仕东郡太守、济北国相;曹纯为黄门侍郎;曹洪是蕲春县长,无疑都属于名士之列。

然而诸夏侯曹氏,同时也都是部曲帅,在《典论》中被曹丕称作“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其中曹纯与曹洪,还都是凶悍的斗将,名噪1时。

下面谈1下,冠族、大姓与豪人。

虽然汉末乱世,地方的豪强极多,但并非所有的豪族,都能与士族或世家扯上关系。

比如有1些次等豪族,类似泰山臧霸、谯郡许褚、富春孙坚等人,在乡里或辖区中小有势力,也能“聚众千余家”。

但他们很明显与“士族”毫无干系,反而更类似打家劫舍的强盗。

汉末,(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魏书许褚传》

(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吴书孙破虏传》

针对这个问题,便有必要澄清“豪族”间的区别。

先来说说冠族。

从记载上看,被冠以“冠族”、“冠盖”等称谓者,基本等同于士族。他们通常兼具奴客部曲与传家经学,属于最1流的高门。

这类人物,见诸记载者有陶丘洪、边让、辛毗、许允、桓范、诸葛诞等人。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3辅地区的左冯翊,在东汉末期缺少豪门,竞争较少,因此在建安5年,也就是官渡之战时左冯翊被分割为左右两部时,有1些出身单家、政治嗅觉敏锐的投机者,便“著籍东部”,因此发迹,成为当地冠族。

冯翊东县旧无冠族,故2人(严干、李义)并单家……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严、李)遂相附结,皆仕东郡为右职(即高级干部)。--《魏略》

当然,类似上文这种暴发户式的“新兴冠族”,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3国志》中见诸记载的冠族,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门阀。

再来谈大姓豪右。

“大姓”、“豪右”则相对泛指,可能指代士族,也可能指代拥兵聚众的豪帅。

从记载上看,大姓与豪右的规模,往往颇为可观,虽然并不1定能够跻身士族之列,但也属于震动州郡的大型地方势力。

这类人物中,有李典、雍闿、曹洪、刘勋等人。

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士)燮相闻,求欲内附。--《吴书步骘传》

(李)典宗族部曲3千余家居乘氏,徙部曲宗族万3千余口居邺。是李姓为乘氏大姓。--卢弼《3国志集解》

按照李贤注解,“大人,谓大家豪右”,便可知道“大姓”与“豪右”其实是相同含义的不同写法。

大人,谓大家豪右。--《9州春秋》引章怀注

最后谈1下豪人。

“豪人”、“豪族”亦为泛指,但似乎更多用于形容“次等豪强”,许多小型军阀,地方宗帅,以及郡县1级的贪官污吏,均为“豪族”出身。

这群人物当中,1流门阀的比例相对较低,更多是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地头蛇。

比如曾任征羌县令的焦矫,退休之后无所事事,竟然靠着侮辱寒门子弟(步骘、卫旌),来给自己寻找优越感,格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