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七章 部署定,欲猛攻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部署定,欲猛攻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气背过去。

但绍也并非庸人,各种硍节,仔细思索还是1目了然的。

其1,曹操是袁绍在冀州东南侧安插的外藩,其攻略兖州的兵马,大半来自袁绍赞助;连曹操的兖州刺史都是绍表奏的。若不救曹操,南侧屏障不保,争雄河朔,讨伐公孙瓒就会受阻。

其2,兖州之乱,是张邈兄弟和陈宫迎接吕布。吕布是袁绍死敌,当年绍使人刺杀布,天下皆知。吕布若牧兖州,必会合兵公孙瓒,南北夹击。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魏书7臧洪传》

唇亡齿寒,袁绍是不得不救。

曹操就是看准了“吕布与袁绍血仇”的关节,才敢不遣质子,空手要兵。

袁曹这对儿贼兄弟,貌合神离,相互利用,是1个赛着1个奸。

云某不是那信口雌黄如王沈的李侗某,列出证据:

其1是陈琳的名作《为袁绍檄豫州》。其2是朱灵传记。

先说袁绍檄文。

檄文明确说到:兖州之乱,曹操进退失据。袁绍本着“强干弱枝”的道义精神,且“不助叛军”的大义凛然,拯救“屁娃”曹操于死亡濒危,恢复了他的方伯之位。

1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幕府(即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

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为袁绍檄豫州》

“彷徨东裔,蹈据无所”,清晰反映了远在徐州的青州兵,人众溃散、归家无路的窘状。

当然,这也能看出袁绍的虚伪。何谓“不助叛人之党”?叛军吕布,是绍死敌。又何谓道义?不得不救罢了。

至于辞令间“援旌贯甲,席卷复征”,则明确涉及了袁绍派重兵南下讨伐叛军。

虽然目前官修史料中,竭力隐藏“曹操受兵于绍”的屈辱历史,但仍然能从部分材料中略窥12。

关键材料,就是与“5子良将”齐名的朱灵记载。

朱灵无传,附《徐晃传》下,在《于禁传》中也有穿插叙述。

从裴注补录中,能清晰地看到,朱灵本袁绍部将,且深受信赖,甚至为效忠袁绍、而弃家人不顾。而朱灵南下与曹操合兵时间,恰恰是兴平元年(194),即兖州叛乱同年。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3营助太祖,战有功。--《魏书十7徐晃传-附传》

虽然史书力图隐讳,将朱灵“将3营”精锐南下,说成是助曹操“讨伐陶谦”,但实际看曹操本阵的3十万青州铁甲,讨伐陶谦又何用朱灵援助?

谢承《后汉书》对曹操“躬破徐方、求救于绍”亦有反映。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5千人,还取兖州。--谢承《后汉书》

朱灵将兵,应该就是南下援曹,而其兵复为于禁所夺。事见《魏书十7于禁传》,文多不载。

综上所述,兴平元年受命南下助战的朱灵,绝不是讨伐陶谦,而是协助曹操镇压兖州之乱。

这侧面解释了,为何功勋至大、官阶至高(后将军)的朱灵,在《3国志》中无传,仅为附传,寥寥数笔。

这也能解释,为何朱灵有大功,却始终不受曹操信任,反而被曹操心腹于禁“毁营夺兵”。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魏书十7于禁传》

从兖州动乱的时间(194),能明确推知,朱灵并非主动投靠曹操,其本传所谓“倾心曹公”完全是“不得不为”的秽史。

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魏书十7徐晃传-附传》

我呸!真不要脸!比苟哥赵旻还要厚颜无耻!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1切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兴平元年“曹操受兵于袁绍”的真相。

兴平元年(194)的这场大浩劫,实际是出身东郡地方的豪强陈宫,自恃功大,却“不得发迹”的报复行为。

边让之死,不过是兖州门阀的“反叛借口”。其真实目的,是拥立1个无根基、无声望、且出身寒微的外乡傀儡。

边地武夫吕布,便是兖州豪强集团相中的代理人。

注:这与兴平元年(194)刘备牧徐州“异曲同工”,皆“地头蛇”拥立的“外乡话事人”的行为。

陈宫作为兖州豪强中表现最激进、野心最昭彰的代表,“连结海内名士”,煽动张邈叛乱的重任,自然也就当仁不让。

张邈…就这么被陈宫当枪使了。

“1夫作乱,百城皆应”时,虽有夏侯惇、程昱、荀彧等人死战不降,但“兖州之乱”的平叛元勋,却并非曹操,而是袁绍。

看陈琳《檄文》以及朱灵引注材料,便1目了然。

至于曹操“空口白牙”讨要军队,无疑是利用了袁绍和吕布的矛盾,逼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