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三十三章 入营收降将,出策觅良方上

第三十三章 入营收降将,出策觅良方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2类是当时改名者。比如蜀汉的吴懿改为吴1、东吴的孙懿改为孙1(避司马懿讳),韦昭改为韦曜(避司马昭讳)等等。

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避曹芳讳而改名的司马芳和刘芳。

司马芳字文豫,死于汉廷灭亡前夕(219)。他的名讳与表字在曹芳统治期间(239-254)均被修改,成为今日所见的“司马防字建公”。

(司马)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司马彪《序传》

司马芳的改名工程极为成功,两千年来无人怀疑,直到1952年,司马芳残碑于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长安故城)被出土,才解决了这个千古之谜。

该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上有“汉司隶校尉、京兆尹河内司马芳”之字样,且碑文较完整。

简而言之…

司马芳的籍贯、履历、卒年,均与史书中的司马防完全1致。

从司马芳的案例来看,汉魏晋之际的改名工程十分严谨,很少留下相关线索。不过刘艾的本名,很幸运地有迹可循。

《隋书经籍志》中的“杂史类”列有《灵献2帝纪》,指明是“汉侍中刘芳撰”。新、旧《唐书》则作“刘艾”。

汉灵、献2帝纪3卷,汉侍中刘芳撰。--《隋书经籍志》

汉灵献2帝纪6卷,刘艾撰。--《新唐书艺文志》

学者徐冲在《献帝纪》考论1文中,曾注意过这个问题,但他认为刘芳乃是误写,刘艾才是本名;不慎忽略了“避曹芳讳”的历史背景,因而与历史真相失之交臂,是为1憾。

考虑到包括宋本《隋书》在内的诸史料均作刘艾,且艾、芳2字形近,元明刻本《隋书》之刘芳应为刘艾之讹误。--徐冲《名实之间:献帝纪与献帝传》

刘艾的本名为刘芳,还可以从《劝进魏公表》中加以印证。

在《劝进表》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荀攸、钟繇、凉茂、毛玠,他们的职务分别是中军师、前军师、左军师、右军师。

军师1职不见于《续汉书百官志》,非汉廷旧制,乃曹操自设。可知4人均是丞相府的核心幕僚。

4位军师之下,便是平虏将军刘勋与建武将军刘若。刘勋记载散布诸书;刘若之名则前所未见,完全是凭空出现的人物。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不仅《3国志》对刘若的生平1无记载,连裴松之对刘若的来历也不明所以。清末学者卢弼搜求群书,著成《3国志集解》,对刘若的来历亦语焉不详,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在《劝进表》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包括王图、万潜、谢奂等冷僻人物在内,虽然记载有限,总归有据可查。唯独刘若,出现得毫无征兆,仿佛是从天而降1般。

其实如果意识到“刘艾”本名“刘芳”,便可以发现“刘若”乃是“刘芳”的误写。

隶书中“芳”、“若”2字极为相似,非常容易混淆。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正刘艾”在建安2十1年(216)之后便不见记载,因为之后的刘艾(当时还叫刘芳)已经升迁为将军,同时在身份上也由汉入魏了。

今进君(指曹操)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献帝传》

建安十8年(西历213)曹操称魏公。

建安2十1年(216)曹操称魏王。

两次劝进,刘艾均有参与。

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劝进曹操时(213、216)是由“宗正刘艾”出面,劝进曹丕时(220)却改由“太常张音”出面。

至建安2十1年,封魏王操,则宗正刘艾行御史大夫事。2十5年禅位,则太常张音行御史大夫事。--钱大昕

因为彼时的刘艾,很有可能已经不再担任汉廷的职务,而是改任魏国的职务了。

彼时的魏国自置“3公6卿”(见《武帝纪》),与汉廷分庭抗礼。

虽然刘芳是其本名,但传世文献中均写作刘艾,因此鉴于论述与引用的需要,下文统1写作“刘艾”。

刘艾的相关事迹,0散见于各类史料。

古今学者(侯康、姚振宗、卢弼、徐冲等)对此颇有论述,云某简单梳理。

先来看董卓老贼时期:

刘艾事迹,最早见于董卓进京(189)。彼时其担任相府长史。所谓长史,即幕僚之长。

(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指鲁莽刚直)。”--《山阳公载记》

是时,董卓奸乱妃嫔,荼毒宫廷,无异汉之巨贼。刘艾身为宗室,不仅无讨贼之计,还多次为董卓出谋划策,可知其人颇识时务。

(刘)艾曰:“(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闻在美阳亭北,将千骑步与虏合,殆死,亡失印绶,此不为能也。”--《山阳公载记》

迁都长安之后(191),刘艾曾短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