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也不会同意。
因此,所谓的“更为亲善”实际只是阶段性的假象。
这1点,从逄纪死后,审配大骂逄纪为“凶臣”,便可清楚看出。
另外1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逄纪与审配“暂时修好”的事件中,是逄纪主动伸出的橄榄枝。
他在袁绍猜忌审配时,率先作出姿态,称审配“天性烈直,不宜疑之”。
或有谗(审)配于(袁)绍,绍问纪。(逄)纪称“(审)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英雄记》
换言之,逄纪是有心与审配和解的,但审配对逄纪却始终抱有成见。
最终在袁绍死后,审配借刀杀人,利用袁谭除掉了逄纪。
逄纪主动示好审配,其实幕后也颇多曲折。
从“果而自用”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逄纪是个相当自负的人物,他主动示好审配,恐怕并非本志。
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比如巨鹿名士田丰,便是在逄纪的谗言下,遭到袁绍赐死。
此事虽系党争,但也可侧面佐证逄纪的狠毒刚戾。
逄纪惮(田)丰亮直,数谗之于(袁)绍,绍遂忌丰。(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
荀彧作为袁绍昔日的“座上客”,与河北幕僚多有交往。
他对田丰的评价是“刚而犯上”,但对审配的评价却是“专而无谋”。这是解释逄纪“谗杀田丰,示好审配”的关键线索。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说辞,固然有口不择言贬低对手、提振己方低落不堪士气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审配的标签儿是“专断”,而田丰的标签儿是“犯上”。
可见,同为冀州豪族,相比田丰,审配的政治能量明显更大,因此才能做到独断专行。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审配的家族势力确实很大。
比如《王修传》提到的“审配家财物资以万数”;
王沈《魏书》提到“审配宗族,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由此可见,审氏宗族,在冀州声势熏天,无人能制。
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魏书王修传》
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因此,“果而自用”的逄纪,敢于谗害田丰,却不得不示好审配。
这实际是1种“看人下菜碟”。
胡3省在为《资治通鉴》做注时,曾经不无揶揄,称“逄纪能为审配言,而不肯救田丰之死,果为国事乎”?可谓1针见血。
逄纪能为审配言,而不肯救田丰之死,果为国事乎?--《资治通鉴注》
总而言之,逄纪也不是什么好鸟!
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审配最终下场,比逄纪还要凄惨!
逄纪被杀,反映了袁绍死后,河北地区“派系冲突”的进1步加剧。
逄纪作为在洛阳时代便被袁绍收入麾下的“智计之士”,与何颙、荀攸、许攸等人齐名,无疑是当世名流。
(袁绍)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后汉书何进传》
在初平2年(191)的冀州争夺战时,又是逄纪率先定策,1石2鸟,谲公孙、诈韩馥、力保袁绍入主冀州,居功至伟。
(逄)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瓒)必至,而(韩)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英雄记》
逄纪智略出众,深受袁绍信重。同时代的孔融,便称逄纪为“尽忠之臣”。
孔融谓(荀)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魏书荀彧传》
逄纪既非河北系,也非颍川系,却能够谗杀田丰,还全身而退,可见袁绍对其信赖有加。
有道是1朝天子1朝臣,“聪达有智”如逄纪者,还是不免在袁绍死后,遭到同僚审配的设计,死于袁谭之手。
(袁)绍以(逄)纪聪达有计策,甚亲信之。--《英雄记》
彼时的情况,是逄纪虽然以“监军身份”呆在袁谭军中,但后方的军需调拨,却掌握在审配手中。
换言之,逄纪的死活,不在自己,而在审配。
不出所料,审配故意驳回袁谭请求,导致逄纪被杀(202)。
在逄纪死后,审配兴奋地致书袁谭,不仅对逄纪极尽侮辱之能事,还说“自是之后,痈疽破溃,骨肉无丝发之嫌”。
同在袁尚麾下,审配竟把逄纪贬低为“痈疽”。
其人对逄纪之憎恶,可见1斑。
自是之后(自逄纪死后),痈疽破溃,骨肉(指袁谭、袁尚)无丝发之嫌,自疑之臣,皆保生全之福。--《汉晋春秋》
可见昔日逄纪“主动示好”,审配“更为亲善”是多么虚伪的政治表演。
清代学者沈家本先生论及此事时,曾不无疑惑地表示“审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