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上前台。
目前有1种声音,认为浮华十5党人之中,司马师很可能位列“4聪”之中。
应该说,这种看法很有见地。
(3)司马昭
司马昭与司马师相似,在明帝朝也不得发迹。
在景初2年(238),即曹叡死亡的前1年,才出仕封侯,大抵可以视作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被废黜之后的安抚行为。
魏景初2年,封(司马昭)新城乡侯。正始初(齐王时代),为洛阳典农中郎将。--《晋书文帝纪》
在司马师诛杀夏侯玄时,司马昭又“涕泣屡请”,可见他与其兄1样,亦深度参与了浮华1案,与夏侯玄等人深相友善。
(夏侯)玄之执也,卫将军司马文王(即司马昭)流涕请之。--《魏氏春秋》
按司马兄弟3岁的年龄差异来看,浮华案发时(230),司马昭2十岁,亦被长期禁锢,8年之后(238)才出仕,很有可能也是浮华十5党徒之1。
(4)傅嘏
傅嘏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政治混混,其人毫无政治立场可言。
且其曾经深度与浮华党人交结。
浮华案发时,傅嘏2十2岁,之后不见记载,曹叡死后始出仕。
在曹马党争(240-249)时,傅嘏投靠了司马懿,事后还大骂何晏、夏侯玄,将自己的“浮华身份”撇了个干净。
(何晏、夏侯玄)求交于(傅)嘏而不纳也……嘏答之曰:“泰初(夏侯玄)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何晏)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傅子》
《傅子》1书,是傅嘏的堂弟傅玄编撰,对于亲族的政治污点,自然是百般回护;
历代史家,均怀疑这段记载(傅嘏未参与浮华)的真实性。
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识鉴第7》中,写过发人深省的考辩文章,详细论证傅嘏与夏侯玄等人的亲善关系,可谓鞭辟入里。
篇幅所限,便不再引用。
由此可见,傅嘏无疑也是浮华案中核心成员之1。
综上所述,“浮华十5党徒”的名单,便基本浮出水面。
即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以及“畴”、“备”等十3人;
另外两人,则很有可能是司马昭与傅嘏。
关于浮华案的确切案发时间,存在1定争议。
由于该案的发起者董昭,时为司徒,但其身份又曾历经“行司徒事”与“为真(司徒)”的始末变迁,因此关于浮华案的时间勘定,至今存疑。
董昭,便是本书中的赵旻第1元老董公仁。
其人虽被曹操猜忌甚至欲加害,但成功熬死了曹操和孝子丕,甚至险些熬死更孝子的曹叡…
曹氏祖孙3代,真可谓哄堂大孝。
太和4年,(董昭)行司徒事,6年,拜真(司徒)。--《魏书董昭传》
比如王晓毅在《论曹魏太和浮华案》1文中勘定为“太和年间”,而柳春新在《青龙浮华案》1文中勘定为“青龙年间”。
当然,无论是太和(227-232)还是青龙(233-236),均为魏明帝统治期间,只是关于具体案发时间有意见牴牾。
浮华案是1个庞杂繁复的专题,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涉案人员多,区区数千字,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着重论述十5党徒的具体名单。
从可见的史料来看,有十3人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另外两人(司马昭、傅嘏)则作为推测目标,诸君可自行去粗取精。
当然,由于正始年间(240-249)的曹马党争,导致后世学者,存在某些质疑,认为何晏、丁谧、邓飏等曹爽党徒,可能未必参与浮华,而是遭到司马氏的污蔑。
当然,从可见的史料看,何晏等人党附曹爽是真、遭遇污蔑是真、但参与浮华也是真。
从浮华十5党人的雅号,即所谓“4聪”(亦写作4窗)、“8达”、“3预”来看,与东汉名士“品题标榜”1脉相承。
彼时所谓的“马氏5常”、“荀氏8龙”、“司马8达”、“颍川4长”、“神君”、“8顾”、“8及”、“8俊”、“8厨”等雅号,实际就是名流之间互相戴高帽、抬轿子,利用舆论力量来“左右朝局”的朋党行为。
关于上述人物,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世说新语德行篇》中有大量记载,不再赘述。
客观来说,通俗来讲,就是互相吹!
这就是所谓魏晋风骨,呵呵,1帮吃饱了撑的么得事干之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假模假样的伤春悲秋而已!
有本事他们舍出去…不用多,百亩良田给无地流民啊!
他们可舍得?
言归正传。
魏晋的“浮华之事”,与东汉的“清议交游”又有所不同。
浮华子弟从身份上看,是曹魏勋臣的子侄或姻亲,从年龄上看,大抵都在2、3十岁上下,政治经验薄弱,而气血正旺,很有些“以社稷自任”的劲头儿。
因此这群贵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