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咱俩都是边地人。你是幽州涿郡人(今河北涿州),我是并州9原人(今内蒙包头),咱可算是有缘人呐!”
紧接着,吕布又唱起歌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说罢,吕布带着媳妇,给刘备打躬作揖,搞得很不像话。
而此时,刘备还很尴尬地坐在吕布老婆的炕上。
刘备见吕布这厮脑子似乎有点儿问题,心里是又恨又怕,脸上却嬉笑如常;
其人还连夸吕布做得好,很懂事儿,以后大家都是兄弟!
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布)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悦。--《英雄记》
注意关键词:外然之而内不悦。
刘备内心恐惧愤怒时,表情竟然是嬉皮笑脸;
甚至,其人还能顺着吕布的话头儿继续扯淡。可见,这是:
“怒于心而喜于(脸)色”。
这才是刘备式的“喜怒不形于色”。
再来看张松和孟达这两个贼子。
张松、法正、孟达,这3个家伙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卖主求荣之徒。按传统儒家观念,应属“有才无德”的奸贼。
刘备有识人之明,法正对刘璋虽奸,却可为刘备所用。
刘备厚待法正,法正亦如刘备所料,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孟达和张松则不然。
刘备头回见面儿,就对此2人不信任;却依然对2人表现出1副求贤若渴的痴汉样,絮絮地说什么:
“你们都是好干部,你们两个我都要重用……”
然后呢?
张松被亲兄张肃告发,枭首身死。
甚至有人怀疑是刘备故意出卖张松,借以同刘璋翻脸。
孟达攻陷上庸,有大功于刘备,却被刘备夺了兵权,还派干儿子刘封去欺负孟达。
(孟)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蜀书十》
领导的话别当真。
领导前脸儿夸你时满面堆笑,可能转脸儿就让人事裁了你。
混过职场的都懂。
今如是,古亦然。
再看糜竺。
建安2十5年(220),南郡太守糜芳降吴,导致关羽败死。
刘备闻讯大惊失色,面容灰败。
比刘备脸色更灰败的,是糜芳的哥哥糜竺。
糜芳顺江东下,已在东吴做了将军。
糜竺肉身困在成都,真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糜竺效法廉颇,把自己捆成粽子,1步1跪向刘备哀告求饶。
刘备摆出1副很贴心的面孔,和颜悦色地说:
“弟弟犯法,不会牵连哥哥,你不要担心,我会继续好好对待你。”
结果呢?
糜竺很快死去。
刘备对外宣称“糜竺是因为惭愧,自己病死的。寡人很痛心。”
(糜)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蜀书8》
糜竺真是病死的么?
笑话。
“忧死”“惭愧发病死”“狂疾物故”这些官修辞令,属于标准的春秋笔法。
忧死者,有灵帝生母董太后,有荀彧,有陈泰,有李严;
惭愧发病死者,有蒋济,有于禁,有糜竺。
哪个是真“忧死”的?
忧愁还能直接致死?
所谓忧死、惭愧发病死,说穿了就是“被赐死”。
刘备面容和蔼、语言平缓地宽慰糜竺时,内心已然高举屠刀。
1如曹操对待荀彧1般。
曹操有云:天下英雄,唯刘使君与操耳。
这是同类之间的嗅觉和第6感。
刘备拼死逃离曹营,是因为他知道曹操是个什么东西;
曹操拼死也要杀掉刘备,也是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啥玩意儿。
这或许就是英雄相惜带来的边际效应?
最后看“遥治永安的尚书令”李严。
章武2年(222),刘备伐吴。召李严入白帝城,授尚书令。
章武2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蜀书十》
章武3年(223),刘备大败夷陵,败归白帝。驰召诸葛亮,与李严共受遗诏,同佐刘禅。
名义上,李严与葛侯同为托孤大臣,且李严为尚书台首领,理应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
按字面推断,李严之尚书台,当与葛侯之丞相府,互相牵制,互相制衡,避免1家独大。
真是如此么?
笑话。
请读者朋友注意,刘备授予李严的尚书令,是在白帝城(即永安)。
季汉的首都是成都,不是永安。
永安在哪?后世重庆奉节县!
离成都好几百里地!
永安的尚书令有个毛用?
诸位可曾听说过“在波士顿办公”的“华盛顿州州长”?
李严这个治永安的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