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江汉,有图取天下之志。
孰料,其人竟被1个无名之辈的1句话所阻止,错失官渡之战偷袭许昌、击灭曹氏的千古良机。
袁绍死后,曹操坐大,刘表失天时地利,遂雄心不再,专心经营自己的1亩3分地,直至老死。
究竟是谁,说了什么话,导致东汉末年千钧1发之际的变化呢。
此人就是桓阶,魏朝建立后首任尚书令。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
其人仕郡功曹,这是高级郡吏,相当于长沙郡组织部1把手。
初平3年(西历192年),孙坚替袁术征讨荆州,被刘表击杀,尸体也被荆州兵抢走。
桓阶出于君臣大义(孙坚曾任长沙太守),冒死赴敌营讨要孙坚尸首,归还孙策。
会(孙)坚击刘表战死,(桓)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魏书2十2》
其人轻侠仗义如此。
官渡之战,刘表与袁绍结盟,准备趁曹操陈兵延津之际,从南阳出兵袭击许昌。
如计策成功,曹操北有强敌、无力分兵,南侧老巢又遭偷袭,腹背受敌,必死无疑。
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刘)表举州以应绍。--《魏书2十2》
刘表在荆州作战争动员,大举兴兵,准备进取中原。
如计策成功,刘表将与袁绍共分曹操地盘。
是时,袁绍称霸河朔,雄踞冀、青、幽、并4州;
曹操异军突起,占据兖(8郡)、豫(虽6郡,然皆中原)、徐(虽5郡,然鱼米之乡)3州及司隶校尉部东侧。
刘表虎踞荆州。
其人虽仅1州,却跨蹈8郡,与益州(3巴、3蜀、南中、汉中共8郡)、凉州(也是8郡)并为天下大州。
刘备霸占荆、益2州,就敢东争汉中,北伐襄樊,逼得曹操几乎迁都;
诸葛亮、姜维以益州1隅,便能先后6出祁山、9伐中原。
所以不能单纯以州之数量来计算国力大小。
(于)禁降羽,(关)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6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蜀书6》
在曹操危机存亡之际,桓阶以天下大义,成功策反长沙太守张羡,张羡举郡叛刘表,响应曹操。
这里不得不提1句,桓阶实际上并不知,曹操早已有不臣之举,但桓阶清楚,袁绍和刘协有仇。
相当于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想要“包曹操的饺子”,不料北方的曹操又和南方的张羡“抄了刘表的后路”。
张羡应曹,桓阶之功也。
因此,官渡之战,刘表不得不分兵平定张羡叛乱,错失了与袁绍合兵的千古良机。
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魏书2十2》
等长沙之乱平定,刘表终于腾出手来、准备和袁绍会合,却遗憾地发现,官渡之战已经结束了。
当然,刘表并未放弃北伐,刘备就是刘表手中最锋利的长矛…
要说这事儿,这事儿就得说起杜袭…
非本章重点,下章咱们重点说。
然而,当刘备火烧博望坡,攻下南阳即将打到颖川之时…
充满戏剧性的1幕,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袁绍病死了!
荆州内部遂因而动乱,元气大伤;
兼刘表年迈,不复雄心壮志,遂保守家业,再无进取之心。
惜哉!
张羡败死。
桓阶隐姓埋名藏匿民间。
刘表叹服于桓阶之智勇,以妻妹蔡氏,招桓阶为襟弟。
桓阶料刘表终难成大事,婉言谢绝。
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魏书2十2》
建安十3年(西历208年),曹操南征,桓阶出仕,曹操亦久闻桓阶大名,君臣相见,喜不自胜,辟为丞相府秘书长(相府主薄),染指权力核心。
桓阶入仕曹魏为建安十3年(208),赤壁之战同年爆发。
当时曹操诸子已长,桓阶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洞察到2宫之争的情况。
桓阶笃定曹丕以嫡长优势,兼才干出众,是世子大位不2之选;
其人遂不遗余力地力挺曹丕,面折廷诤,守志不屈。
曹操曾私下试探桓阶,故意在其面前夸耀曹植的才华。
桓阶闻言,正色起身,严词答道:“曹丕仁德布于4海,天下闻名;魏王却夸耀曹植,我实在十分迷惑!”
曹操心中了然,深知桓阶忠贞不2,遂深相倚重,将太子相托。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王沈《魏书》
黄初元年(220),曹丕践祚,桓阶迁尚书令、加侍中。
东汉中后期,3公(司徒、司空、大司马)为年高德劭者之虚职,所任者华歆、王朗、贾诩,此时无不是满鬓繁霜、须发皆白之老朽。
尚书台则不同,为曹丕霸府发号施令之核心机要所在;
尚书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