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
《魏书》中的《袁绍传》,基本可以视作田丰与沮授2人的“附传”。
其写作方式,是通过论述沮、田2人的“英明忠诚”,来反衬袁绍的“昏聩短视”,借此将袁绍塑造为1个愚昧的庸才。
所以,信了你就真的输了!
对《3国志》而言,这种写作方式十分反常。
因为纪传体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唐书》、《新唐书》等等在内,大抵奉行“隐恶扬善”的原则。
作者往往会将与传主相关的负面案例,放在其他列传中进行书写。
举例而言,张昭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周瑜传》中;
张郃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张飞传》中;
郭淮的负面案例被放在《魏延传》中;
马谡的负面案例则被放在《王平传》中。如此种种,不1而足。
类似袁绍这种,在本传中对传主直接加以贬斥的案例,并不多见。
以张郃为例,瓦口关惨败,在《张郃传》中被轻描淡写为“为张飞所拒”;
但在《张飞传》中则被直书为“弃马缘山,狼狈奔走”。
(张郃)进军宕渠,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魏书张郃传》
(张)飞遂破(张)郃。(张)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蜀书张飞传》
由此可见,《袁绍传》涉及到的沮授言论,可信度确实要打1个问号。
虽然不能尽数否认,但不加辨别地引用,无疑十分危险。
相对而言,《后汉书袁绍传》则要客观公正许多。
因为范晔是刘宋人,只要不影射到宋武帝刘寄奴,其人便可毫无顾忌地堆砌可信的史实。
综上,云某第n次强调,真实的袁绍,绝非昏聩无能之徒!
至于说袁绍为何不迎刘协,甚至在本书中,袁绍还孜孜不倦地挑刘协毛病…
这是因为,袁绍与刘协间,存在相当严重的旧怨,不但难以弥合,而且可以说不共戴天!
因为绍曾公开宣称“献帝非刘氏子”,甚至另立新君,与韩馥等人谋立幽州牧刘虞。
馥以(绍)书与袁术,云(献)帝非孝灵子。--韦曜《吴书》
(绍)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6袁绍传》
结果…
刘虞拒绝了袁绍奉上的“天子衣冠”,还暗中遣使赴长安向献帝“表忠心”。
(虞)遂收斩使人。于是选掾右北平田畴、从事鲜于银蒙险间行,奉使长安。--《后汉书刘虞传》
理由很简单,刘虞曾出任宗正(9卿,掌宗室事务),对“刘协是否为灵帝亲子”十分了解。
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迁宗正。--《后汉书刘虞传》
袁绍骂辱献帝非刘氏子,有其因由。
因刘协是董卓擅立,且绍曾反对卓废刘辩(少帝)。
因此,刘辩被废,新君的法统必遭袁绍质疑。
且关东诸侯起兵,虽各怀鬼胎,却总要立个漂亮的名目:
“讨伐奸贼、驱逐伪帝”便成了关东诸侯“心照不宣”的谎言。
说白了,关东诸侯,实际上也是割据1方的大小军阀,董卓固然是国贼,但这些关东诸侯难道就是好人?
我呸!
狗咬狗1嘴毛罢了!
这些关东诸侯若真是好人,哪里还会有后来的3国两晋?
大家齐心协力灭了董卓,开开心心拥护刘协不就好了?
然而,怎么可能?
刘焉私造天子乘舆、华服;
刘表私自郊祀;
孙坚私自杀上官;
袁绍、张超兄弟、曹操、鲍信等人欲立刘虞为帝;
士燮在南越称王;
曹操敢反复试探汉廷底线;
公孙度直接公然立嗣;
袁术干脆称帝!
这里面,可有1个是正经人?
何况,袁绍彼时确实对曹操防备有加。
放到后世,袁绍绝对是个黑心资本家!
绍、操这哥俩,1个赛着1个奸似鬼。
南朝学者颜之推,曾不无感慨地表示:
陈琳仕宦袁绍,则骂曹操为豺狼;
其人仕宦曹操,又骂袁绍为蛇虺(hui3声,1种毒蛇)。
前后反复,竟到这种地步。
陈孔璋(陈琳字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袁)绍为蛇虺(虺即毒蛇)。--《颜氏家训》
对此,颜之推归纳为“时势所迫,不得自专”,但也同时承认“此文人之巨患也”。
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颜氏家训》
对史料的剪裁运用,实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不难想象,《晋书》中对“长子形象”(司马炎、司马衷)的污蔑,对老2不要脸的拼命鼓吹(齐王司马攸),均来自唐初帝王的意志(老2李世民杀兄李建成继位);
《魏书》中对曹氏子弟的污蔑,均来自司马氏的意志;
至于对袁绍等人污蔑,则来自王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