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檄文昭天下,义士讨袁家中(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59 字 4个月前

曹操的兵卒,实则来自于袁绍。

而且…

那哪是什么黑山?

那分明是王师!

因为关中所署的冀州牧壶寿,此时就在张燕军中。

换言之,袁曹联军是在与“汉廷”争夺冀州与兖州的控制权。

壶寿、张燕是王师,袁绍、曹操才是贼军。

只不过陈寿不好秉笔直言,要不然扣个“侮辱魏武、影射新朝”的大罪,可就小命不保了。

毕竟晋承魏祚,骂魏?

你怕是在骂晋得位不正吧!

所以,史官们起码的避讳,该有还是得有。

初平3年(192)春,袁曹联军又在内黄县(属冀州魏郡)大破张杨、于夫罗。

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1武帝纪》

有趣之处,是《武帝纪》将胜利归功于曹操;

但《张杨传》却明确记载、此役是由袁绍大将鞠义为主力作战部队。

(袁)绍使将麴义追击(张杨、于夫罗)于邺南,破之。--《魏书8张杨传》

内黄县恰恰就在邺县以南,两县皆属魏郡。

可知此役是袁绍指挥,鞠义为先锋,曹操为偏师。

陈寿的“草蛇灰线”技法令人惊叹。

可见兖州、冀州的1系列军事行动,均是在袁绍的指挥下,曹操不过是麾下偏军。恰如《檄文》所言,曹操彼时之于袁绍、就是个“被以虎文、授以偏师”的鹰犬之才而已。

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1克之报。--《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皆为袁绍表奏。甚至连《魏书武帝纪》都无可避讳,只得秉笔直书。可见其“仆从军”的地位。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1武帝纪》

曹操因为早期官职皆是伪职,还曾遭到吕布轻视,被认为“皆绍擅署之职也”。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于夫罗与张杨,早期是与袁绍合纵讨董的。在关中朝廷的策反之下,迅速倒向董卓,抗击袁绍。

袁绍上疏中自诩的“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说的就是此事。

建安元年,绍上书云:“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辄承制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后汉书袁绍传》

只不过袁绍疏奏中的“黑山”,其实是指冀州牧壶寿。

只不过他不好直接写出自己的“逆举”,毕竟壶寿是被绍所杀。

在关东叛军的授意下,长安朝廷派入关东的兖州刺史金尚、也被曹操驱逐,最终竟投了袁术。

金尚,京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曹操在袁绍集团的定位,是南部(即兖州)督军。

袁绍阵营的首任兖州督军应是东郡太守乔瑁。

瑁从父乔玄与曹操亲善;

其本人又是袁氏故吏,在充任东郡太守前,还曾做过1任兖州刺史。

是“镇抚南部”的最佳人选。

(乔)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记》

只不过乔瑁死于关东军阀火并,被新任(兖州)刺史刘岱所杀,颇疑乔瑁亦参与拥立刘虞。

瑁死,袁曹便坐视刘岱败死黄巾之手(192),此即臧洪在《绝交书》中所言“袁绍串通黄巾”之事。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指黑山)悉以受王命矣!--《魏书7臧洪传》

有趣之处,是揭露黑幕的大英雄臧洪,是曹操之后的继任东郡太守。

所以,其人亦为袁绍所署。

初平年间的混乱状况,不仅是军阀彼此倾轧的问题;

最主要是陈寿限于时代,许多“敏感问题”无法秉笔直言,从而导致读史之人、当然还有度娘,产生了理解偏差。

这就是为什么《后汉书》记载的核心人物(冀州牧)壶寿、以及黑山“岁举孝廉”的线索,在《3国志》中居然完全缺载。

初平年间(190-193)河北的主要线索,即袁曹联军,对抗汉廷王师。

只不过,“王师”被蔑称为“黑山”而已。

至于张杨、于夫罗、袁绍、曹操、张燕诸人,不过是涉足其中的配角。

如果不厘清上述诸事,便无法理解“黑山”的真实含义。

张燕在接受招安、功名在身之后,怎么可能还自称“黑山贼”?

黑山之名,无疑是曹操为了掩饰“曾经对抗汉廷”的黑历史、而刻意沿袭的蔑称。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威镇河北、人众百万”的黑山张燕,在《魏书8》的本传之中,记载甚略,几乎1笔带过。

因为如果详细撰写,势必会提及“曹操臣事袁绍”的旧事,故讳之。

至于“士卒多叛、兵不满5百”的曹操,在袁绍胁夺冀州之后,1夜间具备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