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十八章 炎夏气清爽 ,武都逢氐王下

第十八章 炎夏气清爽 ,武都逢氐王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谯周等上言。--《蜀书先主传》

(刘)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蜀书先主传》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称帝事件时,将殷纯写作“阴纯”。

虽然不详孰正孰误,但这1记载提供了1个新思路,即阴纯是否可能为“阴化”的本名。

大司马属阴纯、别驾赵笮,治中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华阳国志》

繁体字中“纯(純)”与“化”的写法差异不大,可知确实存在传抄讹误的可能。

另按孙权的评价:“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2国,唯有邓芝”。

可知阴化应该长期担任季汉高级外交官,且不止1次面见过孙权。

(孙)权与(诸葛)亮书曰:“丁厷掞张(指浮夸),阴化不尽(指能力有限);和合2国,唯有邓芝。”--《蜀书邓芝传》

按照吴蜀的往来记载看,使者多为严畯(吴卫尉,本书中严畯)、张温(吴太子太傅)、陈震(季汉卫尉)、邓芝(季汉尚书)、宗预(季汉侍中、尚书)1类的清贵官僚。

照此而论,阴化应该也属于同1类型。

曾担任过大司马属、参与过劝进行动且具体功绩不详的阴纯(殷纯),在身份层面上十分符合这1特征。

权为吴王,及称尊号,畯尝为卫尉,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吴书严畯传》

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3十2,以辅义中郎将使蜀。--《吴书张温传》

汉末阴氏多出身南阳新野。

这1家族在东汉与皇室累世通婚(汉光武帝、汉和帝皇后皆为新野阴氏),见诸记载者不可胜数。

当然,最出名者还是“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光武帝之阴皇后。

按刘备曾镇守新野的履历,其麾下存在阴氏子弟比较符合逻辑。

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秦、汉之际,始家新野。--《后汉书阴识传》

而《3国志》中较为著名的殷氏子弟则多出身吴郡云阳,那是江东大本营。

如殷礼、殷基父子。

这1宗族舍近求远,投效刘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假设常璩记载属实,即“阴纯”为殷纯之本名,那便不能排除阴化与阴纯为同1人物的可能性。

【丁厷】与【丁立】

在孙权眼中与阴化(阴纯)同列的丁厷,也是《蜀书》中的冷僻人物。

其出现频率比阴化更低,仅在《邓芝传》中被提及1次。

丁厷掞张(指浮夸),阴化不尽(指能力有限);和合2国,唯有邓芝。--《蜀书邓芝传》

按孙权与诸葛亮对同盟关系的重视程度来看,担任外交官的人员必是文武茂异。

那么,丁厷便绝不可能是1个昙花1现的人物。

(孙)权乃参分天下……造为盟曰:“……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吴书吴主传》

从字形角度推敲,有理由怀疑丁厷即《后出师表》中的丁立,亦即杨戏《辅臣赞》中的丁君干。

丁立之事迹不详。

其人在《后出师表》中与赵云并称,被归入“宿将”之列,应具备北伐经历。

既出使过东吴、又具备北伐履历者,季汉还有宗预。

其人在建兴年间曾为诸葛亮主簿,后迁参军、右中郎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7十余人。--《后出师表》

建兴初,丞相亮以(宗预)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蜀书宗预传》

从外交待遇上看,孙权对具备戎行履历的蜀汉使臣似乎特别看重。

他曾赠送宗预“大珠1斛”,且“捉(宗)预手,涕泣而别”,尊崇之情,亲昵之意显而易见。

云某窃以为,这或许是孙十万的1种心理补偿。

曾多次参与北伐的宗预,在季汉中后期,是元老级的重臣。

(宗)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2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1斛,乃还。--《蜀书宗预传》

照此看来,丁立作为北伐将领,出使过东吴亦不足怪。

若丁立与丁厷实为1人,那么便能解释为何孙权评价丁厷为“掞张”,即性格浮夸,其背后或许存在恃功自傲的因素。

另,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怀疑《辅臣赞》中的“丁君干”即丁立。

诸葛亮曾将丁君干与王谋、杨洪、文恭等人并举,盛赞诸人德行操守,照此推断,性格“掞张”的丁立(丁厷)可能还是1名儒将。

(丁)君干,疑即《(后)出师表》所称丁立也。--钱大昕

(诸葛亮)于坐上与(杜微)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覯。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