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终

第一百三十二章 归途生变故,数日返许都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黯然落幕。

(初平2年)夏4月,(董)卓还长安。--《魏书武帝纪》

自董卓上洛(189)至西迁关中(191)的两年,是孙坚最为活跃的时期。他在此阶段策动并参与了诸多军事行动,包括讨伐董卓、谋夺荆州、助战袁术争夺豫州,最终战死襄阳。

咱们主要就其间(189-191)的诸多事件,论述孙坚的行为动机,剖析背后的成因始末。

1讨伐董卓的理由

长沙距离洛阳过远,因此孙坚讨董,事出有因。

关东联军名为讨董,实际是各自为战,谋求割据,此1节人所共知。

然而即使在这个各怀鬼胎的联盟中,孙坚的背景也是最扎眼的。

因为孙坚的身份是“长沙太守”。而长沙距离洛阳实在太过遥远。

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吴书孙破虏传》

彼时参与会盟的诸侯,大抵都是冀州、兖州与豫州的刺史牧守,所谓“近水楼台”。

而稍远1些如青州刺史焦和、徐州刺史陶谦、扬州刺史陈温等人,便不见与会记载。

换言之,孙坚从荆南1路北上,重心不在讨董,而是另有原因。

从可见的史料,大抵可以推断出3个原因。

其1是孙坚与广陵臧氏的友善关系;其2是孙坚与董卓的旧日宿怨;其3是趁乱谋求割据的需要。

(1)孙坚与臧氏

彼时在陈留酸枣县,聚集了张邈、张超、臧洪、曹操、鲍信、袁遗等诸多军阀。而酸枣大会的“倡议人”与“升坛代表”,或者更直白来说,“会盟盟主”,则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幕僚臧洪。

(诸侯)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臧)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魏书臧洪传》

值得注意的是,臧洪之父臧旻,是孙坚昔日的举主。熹平元年(172)孙坚讨破妖贼许昌(人名)时,正是臧旻为其表功,使之发迹。

熹平元年,(扬州)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孙)坚盐渎(县)丞。--《吴书孙破虏传》

两汉出仕主要依靠察举,因此受举人需要“事举主以父礼”,为之驱驰甚至赴死。比如臧洪对待自己的举主张超,便是如此。

(臧洪)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指举主张超)。洪于大义,不得不死。--《魏书臧洪传》

因此孙坚北上,其中当包含其与臧氏的私人交情。

(2)孙坚与董卓

与广陵臧氏不同,董卓与孙坚有宿怨。

即中平3年(按《灵帝纪》当为4年)汉廷讨伐凉州叛军边章、韩遂时,董卓与张温有言语冲突,当时身为张温参军的孙坚,力主杀掉董卓,以儆效尤。

(张)温责让(董)卓,卓应对不顺。(孙)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吴书孙破虏传》

虽然因为张温的软弱与妥协,此事不了了之,不过孙坚与董卓却结下了梁子。

后来董卓评价孙坚为“愣头青”,滥觞即始于此时。

(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音同壮,愚莽顽强)。”--《山阳公载记》

因此董卓作乱,孙坚自然有了实施报复的理由。遂北上。

(3)趁乱割据荆州

孙坚出身扬州吴郡富春县的瓜农家庭,在乡里并无族望地位,全靠军功发迹。

在长沙太守任上,孙坚屡次镇压民乱,谋求政治筹码,甚至不惜违抗朝廷法令,“跨区域强行执法”。野心足见1斑。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吴录》

此时(189-190)董卓作乱洛阳,正好给了孙坚北上的借口。

更重要的是,长沙向北,是南郡与南阳。南阳在荆州占地最大,经济最发达;

南郡扼守入川通道,下辖的江陵县则是荆州刺史治,而刺史王叡又与孙坚不睦,给了孙坚夺占荆州的借口。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0、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从文献记载看,后续也确实是如此发展。孙坚北上途中,连续击杀荆州刺史王叡与南阳太守张咨,霸占了荆州北部的富庶地区。

下1章,咱们继续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