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被袁术与刘表瓜分,孙坚竹篮打水1场空。
本节主要探讨孙坚在荆州的“得”与“失”。
(1)孙坚是如何控制荆州的
与想象中不同,想要稳固控制1个区域,搞几次斩首行动,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王叡、张咨等人被孙坚设计杀害,但其部属幕僚是绝不服气的。因此孙坚选择了诸多荆州的头面人物,充当自己的爪牙。
其1是桓阶。
桓阶是长沙大姓,为郡功曹。
功曹是1郡主吏,典人事任免,也是实际上的太守。
其人后被孙坚举为孝廉,入朝为官。
所以,孙坚是桓阶的举主。
孙坚死后,也是桓阶冒死求见刘表,讨还其尸首。
太守孙坚举(桓)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魏书桓阶传》
可见(长沙太守)孙坚对老巢(长沙)的控制,颇为得力。
其2是刘祥。
刘祥0陵豪族,彼时为江夏太守。
在孙坚杀害张咨时,刘祥多有串谋,在幕后协助孙坚夺占荆州。
(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刘)祥与(孙坚)同心。--《0陵先贤传》
其3是曹寅。
曹寅是武陵太守,与荆州刺史王叡有嫌隙。
正巧孙坚也与王叡有旧怨。
王叡曾经因为孙坚出身卑贱,言语轻慢(见前文引注)。
曹寅大约了解内情,便矫诏称王叡有罪,号召孙坚讨伐。
(王叡)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孙)坚,说叡罪过。坚即承檄,勒兵袭叡。--《吴录》
孙坚杀王叡,根源虽然是2人的嫌隙,但导火索却是曹寅提供的矫诏。
至于曹寅在此事当中的立场,不言而喻。
可见孙坚谋夺荆州,其实也颇有心术,最初拉拢过1批豪强人物,帮助自己稳固老巢、或者充当奸细。
实际孙坚在荆南3郡(长沙、0陵、武陵)是很有威望的,其乌程侯爵位,就是依靠讨伐荆南流民武装而获得。
(2)孙坚是如何失去荆州的
荆州在孙坚手中“得而复失”,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原因众多,大抵如下。
其1身份认同冲突。
武夫出身的孙坚,与荆楚士族的文化习俗格格不入。
荆楚士人更喜欢诸如袁术、刘表1类的贵族门阀出任统治者(或代理人)。
孙坚对此虽然极力阻挠,但效果并不好。
举例来说,孙坚杀掉张咨,但南阳郡并没有落到自己囊中,反而被“避祸出走、客居南阳”的袁术捡了便宜。
可见南阳郡中豪强,在孙坚与袁术之间,最终选择了袁术。
(袁)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魏书袁术传》
虽然袁术也有“放纵”的恶名,但孙坚不仅放纵,出身与文化素养还比袁术更低。
因此南阳士民,实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2是丧失助力。
前文提到,孙坚杀张咨,是依靠江夏太守刘祥的帮助。
但实际从大环境来看,荆楚人普遍厌恶孙坚的统治。
最终保守势力反扑,杀掉刘祥,孙坚势力因此受到重创。
(刘)祥与(孙坚)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刘祥)与战,败亡。--《0陵先贤传》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祥之死,本质也是“身份认同冲突”的反映。
其3是刘表釜底抽薪。
孙坚割据荆州,自然是董卓所不愿看到的。
其人遂派遣北军中候刘表,外镇荆州。
孙坚对此自然是极为忧虑,乃至放下成见,与袁术结盟,北上鲁阳县(南阳郡最北)阻击刘表。
孙坚希望通过杀掉刘表,来搅黄董卓的计划,并保障自己在荆州的利益。
(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吴书孙破虏传》
袁术阻兵屯鲁阳,(刘)表不能得至(荆州)。--《后汉书刘表传》
孙坚与刘表的梁子,也是这时候结下的。
实际从刘表“匹马入宜城”的记载来看,孙坚在沿途布置的伏兵,应该是相当严密,把刘表逼到了这个地步。
但刘表站稳脚跟之后,招募荆州豪族蔡氏、蒯氏,纠合了豪强武装,先后平定南郡、章陵与江夏。
(刘表)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荆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后汉书刘表传》
考虑到孙坚的辖区在荆州南部的长沙,那刘表割据南郡(南阳以南,长沙以北),实际切断了孙坚的归路。
孙坚因为与刘表构衅在先,自然是回不去长沙了,因此只能委质袁术,从此沦为门阀的爪牙鹰犬。
孙坚割据荆州的美梦,遂就此告终。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