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逢君多苦劝,落子弈棋盘终(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80 字 4个月前

重1笔。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汉晋春秋》

曹髦即位于扰攘之际,本系司马师扶植的傀儡君主,用以替代废帝曹芳。

其存在的唯1意义,便是效法汉之刘协,将国祚禅于权臣。

按曹髦死后5年魏室即告覆亡,可知魏晋嬗代之事,本应在曹髦1朝便完成。

换言之,曹髦以性命为筹码,为魏朝的存续又争取了数年时间,虽未能改易天命,但确已尽绵薄之力。

在曹髦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留下“正使死,何所惧”的遗言便决然出宫,可知其宁愿蚍蜉撼树,亦不愿坐以待毙。

曹操性格中的苍凉豪迈,在这位曾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人赞其“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诚非虚言!

(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指曹植),武类太祖(指曹操)。”--《魏氏春秋》

后世学者对曹髦讨贼之举,多有非议,认为其冲动鲁莽,枉送性命。

其实在司马氏两代3人篡权乱政的背景下,群臣“不顾逆顺之理,非1日也”。

可知彼时曹髦的选择唯2:或者讨贼身死,或者“坐受废辱”。

故此,曹髦以身殉社稷,不仅不是鲁莽之举,反而充满与命运抗争的悲壮色彩。

王经曰:“……今权在其(司马氏)门,为日久矣,朝廷4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1日也。”--《汉晋春秋》

以云某愚见,曹髦虽短寿早逝,亦无功绩可考,但他的殒身社稷之迹,可谓曹魏皇室之余晖,无愧于乃父乃祖之威名。

刘协?

呵呵呵呵呵呵!

没错,伏寿不惜以汉室皇权压人,也要让赵旻进宫,固然是担心爱郎安危,但也存了兴师问罪、独占爱郎的心机。

伏寿控制欲如此强,偏偏心机又如此深,苟哥…

好吧,人家夫妇俩1个愿打1个愿挨,那叫夫妻情趣,关咱们鸟事?

遑论伏寿心机再深、手段再狠,还能深得过、狠得过苟哥这个腹黑男?

人家两口子果然是夫妻情趣。

不是吗?

人生如棋,苟哥和伏寿不也1样是在对弈?

夫妇2人互相被彼此拿捏住软肋,互相较较劲儿,这难道不叫双向奔赴?不算夫妻情趣?

这样的夫妻关系,才最有意思吧?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从记载上看,被冠以“冠族”、“冠盖”等称谓者,基本等同于士族。他们通常兼具奴客部曲与传家经学,属于最1流的高门。

“大姓”、“豪右”则相对泛指,可能指代士族,也可能指代拥兵聚众的豪帅。

从记载上看,大姓与豪右的规模,往往颇为可观,虽然并不1定能够跻身士族之列,但也属于震动州郡的大型地方势力。

这类人物中,有李典、雍闿、曹洪、刘勋等人。

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士)燮相闻,求欲内附。--《吴书步骘传》

(李)典宗族部曲3千余家居乘氏,徙部曲宗族万3千余口居邺。是李姓为乘氏大姓。--卢弼《3国志集解》

按照李贤(武则天之子、因被表弟贺兰敏之绿了而气死的那位)注解,“大人,谓大家豪右”,便可知道“大姓”与“豪右”其实是相同含义的不同写法。

大人,谓大家豪右。--《9州春秋》引章怀注(章怀太子便是李贤)

“豪人”、“豪族”亦为泛指,但似乎更多用于形容“次等豪强”。

许多小型军阀,地方宗帅,以及郡县1级的贪官污吏,均为“豪族”出身。

这群人物当中,1流门阀的比例相对较低,更多是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地头蛇。

比如曾任征羌县令的焦矫,退休之后无所事事,竟然靠着侮辱寒门子弟(步骘、卫旌),来给自己寻找优越感,格局小得令人发笑。

会稽焦征羌(即焦矫),郡之豪族,人客放纵。(步)骘与(卫)旌求食其地,惧为所侵,乃共脩刺奉瓜,以献征羌。征羌作食,身享大案,殽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吴书步骘传》

啧啧啧…这就是3国版的“莫欺少年穷”。

要知道,步骘后来在孙吴的地位高不可攀。

像这类“豪族”,在史籍记载中便不可胜数了,比如祖郎、焦矫、严白虎之辈。

值得1提的是,祖郎、严白虎皆死于孙策之手。

相比之前两类人物,这类小豪强便如萤火与皓月争辉,不值1提。

另外要特别澄清1点,在汉末魏晋,尤其是3国时代,“士家”是1个特别具有迷惑色彩的词汇。

“士家”与士族、世家完全无关,而专指“兵家”,即士兵之家。

彼时军人属于社会底层,投身行5是受到鄙视的事情。

(张)昭弟子(张)奋,年2十,造作攻城大攻车,为步骘所荐。昭不愿曰:“汝年尚少,何为自委于军旅乎?”--《吴书张昭传》

而兵子、兵家具备浓郁的奴隶色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