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终(2 / 3)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1751 字 4个月前

筹的陈群、诸葛瑾,无论如何也放不出如此强力、隐蔽的烟雾弹。

袁绍接到军报后,非常欣慰。

其人大笔1挥,令黎阳城、内黄城务必戮力同心、默契配合,尽速奇袭白马城。

不得不说,袁绍打的主意是极妙的,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其人的想象力也不可谓不丰富,然而…

呵呵呵呵呵呵!

在“心中大定”的情况下,袁绍便不再与颜良虚与委蛇。

于是乎,自认为大局将定的袁绍再次亲自接见颜良,和颜悦色地对后者道。

“阿良,旬日以来我身体不适,故1直未能与你商谈议和,而你亦未曾放弃何谈,足见卫府之诚意。既如此…

我便与卫府缔结盟约,今后十年之内,大将军府代天子镇守河北4州,与卫府互不侵犯,如何?”

诚如苟哥所料,袁绍确实狡诈似鬼。

其人1方面已定好奇袭白马城、乃至侵夺东郡之策,1方面却仍释放烟雾弹,以麻痹卫府上下人等…

若非苟哥熟知历史、深知袁绍性格,卫府势必将会倒大霉!

1言蔽之…

苟哥比袁绍还要狡诈…啊呸!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袁绍机关算计,即将要倒大霉。

颜良虽不知这78日来河北的风云变幻,但其人深知,袁绍突然如此爽快地答应缔结盟约,其中定然有诈。

颜良心中冷笑连连。

袁本初啊袁本初,枉你英雄1世、自以为智珠在握,恐怕此番亦要在劫难逃!

心中虽作是念,颜良脸上却笑容和煦。

“袁公英明,若如此,则河北、中原将百业兴盛,此乃无数生民之大幸焉。”

袁绍哈哈大笑。

“甚善!甚善!阿良不必急于返回许都,暂留邺城容我稍尽地主之谊如何?”

颜良心中雪亮。

袁绍麾下缺良将,所以其人是要扣押自己之意。

于是乎,颜良心中冷笑之意更浓。

袁本初,你必将为你如此决定而追悔莫及!

心中作是念,颜良脸上笑容变得更加和煦。

“袁公既如此盛意拳拳,俺便却之不恭也。”

袁绍、颜良这对演聊斋的,相视大笑。

同1时间,许都卫府大堂之上。

苟哥赵旻抚须沉思良久后,骤然对程昱、董昭、诸葛瑾、陈群道。

“诸君,我意已决!而今乃提振卫府士气之关键时刻,是故卫府须1场大胜以震慑天下宵小之徒,惟其如此,天下方可太平数岁、卫府方可启大汉中兴之世!”

说着,苟哥霍然起身。

“传我军令!文谦、文远、孟起3将!即刻渡河、助元让等人围攻邺城!”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等人,则是曹操的乡里故交。2丁的父亲丁冲,是曹操的旧友。而丁氏同族的丁夫人,则是曹操的前妻。

因为这层关系,曹操还1度想把自己的长女(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为妻。此事最终在曹丕的阻挠之下作罢。

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清河公主)妻之。--《魏略》

曹丕破坏丁仪与清河公主的婚姻,就是担心曹植集团势力膨胀。曹丕转而将公主介绍给了夏侯楙(夏侯惇次子),将夏侯惇家族拉拢到了自己阵营中。

5官将(指曹丕)曰:“女人观貌,而正礼(指丁仪)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指夏侯惇)子楙。”--《魏略》

在曹丕眼中,丁仪是“巧佞之尤”;但在曹操眼中,丁仪却是“好士”。可见曹操是支持丁仪的,背后反映的,便是他支持曹植。

毛玠、徐奕、何夔、桓阶之流,皆鲠臣硕辅,(丁)仪等交构其恶,疏斥之。然则2人(即丁仪兄弟)盖巧佞之尤。--王鸣盛

(曹操)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魏略》

曹操在2子之间的立场倾向,十分明显。在宗法社会中,“幼子”想和“长子”分庭抗礼,离不开宗主在幕后的扶持。比如吴国的孙霸与孙和夺嫡,背后便是孙权在操纵。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扶持曹植呢?这与他的执政理念有关。

人所共知,曹操是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奉行的是“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即只论能力,不论出身。

这与彼时“门阀当道”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1旦代表着门阀利益的曹丕继位,势必实行有利于豪族的政策(历史发展确实如此),使得“唯才是举”彻底告终,这无疑是对曹操1生心血的逆流与反动。

因此,曹操才会扶持曹植与曹丕夺嫡,甚至可以认为,谯沛出身的丁仪兄弟,很有可能是曹操故意分派给曹植的助手。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魏略》

谯沛子弟的本质,是庶族地主出身的军功集团,也是正始之变(249)以前的曹魏统治集团。

从曹操的执政理念来看,利用庶族地主(曹植),牵制士族门阀(曹丕),是十分合理且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