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家乡风云变 > 第14章 新车熟路乡村走,回首不觉岁月匆

第14章 新车熟路乡村走,回首不觉岁月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二壮那天清晨起得很早,给他的四轮车加足了油,开始向玉米地里飞驰而去…

而他的两个娃今年都上四年级了,很多方面已径不需要他们来照顾,而他们学习是年年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所以,娃上学之后,巧珍也急匆匆地向地里赶去,和二壮一齐奋斗在那金色的海洋中。

那秋天的早晨,清霜薄薄地敷在万物之上,晨曦梦含薄霜,透露出晶莹的闪光,淡淡的水雾浸湿了人的发梢与睫毛,而人呼吸着一丝丝轻雾,上下挥动的臂膊,像战神一样有力,展开一场运动战,沙场如烟如梦,劳作的收获恰似风云战果,纷纷上前的勇士,正是一个个辛勤的农人在寻找梦的轨迹一样…

二壮的手太粗糙了,拉动玉米棒的皮还听出声响,看,他只要抓住玉米棒,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猛地撕开头,向下捅,到了"塔底″两手左右向开猛地一拉,皮毛一断,一个黄澄澄的金元宝便产生了。

丰硕的成果平躺在背"袋″里,一个一个装满了,二壮便背着装进了车斗里,来来回回的轨迹记着里程,数不清的成果装满了车斗,他们使高高兴的,沉甸甸的活跃在这一片土地。

丰收了,即然有丰收的喜悦,二壮哼着,巧珍唱着,是最合时宜的"二人转",又恰似"鸳鸯谱",神奇们爱河,卷起感情的浪花,述写他们爱的传奇,说普通也不普通,谁让他们是"青梅竹马"呢!

他们拉回玉米,又一筐一筐

吊前房顶,又一个一个地摆好,码放整齐,让阳光普照,让秋风吹拂。

前玉米收完,大家都开始挖玉米秆子,收回草,牲口一个个吃得膘肥体壮,等待它们的是给主人更有力的回报。

大概一个月过去了,玉米差不多晾干了,大伙们便找来大型的脱粒机,联合起来,把这玉米脱了。

玉米不愁销路,干玉米让回民收购,卖给了国家粮仓,乡亲们即然获取了不少的收入。因此,整天乐呵呵的。

二壮卖了一万元,是村子里的"首富",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收从镇上买了台大彩电,所以,每天晚上,大家像看电影一样,聚集在一起看《卦神榜》,那场面甭提有多热闹啦!

另外,村子们的乡亲大多数都买回了农用三轮车,那"磨合"车的声响时时传来,那扎着大红花的车影随时出现,"架子车″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黄书记此时高兴地合不拢嘴了。唱着"张小牛,王小牛,饲养圈里来看牛,黄牛黑牛大铁牛…",跟个顽童似的,好来劲的!

喜讯传来,整个村子火爆起来!原来袁凌留校当教授了,这是当年"五子登科"的首位,今天终于是"王者归来",他是村子里的荣耀,更是家庭的荣耀。

但是,回想往事,他父亲"四大金刚"之一砖窑背砖为了供他上学的情景,想起他父亲为了放好这一群羊而风里来雨里去的情景,想起他父亲"躬背驮腰"割草拉车的情景,想起母亲为了供他上学而节衣缩食的情景,真让人感触颇深,思绪万千…

如今儿子衣锦还乡,袁世民望着他的一百多只羊,想着要卖丟掉半群,盖几间新房。

再看看他家的几间"茅屋″,如今不能遮风挡雨了,年久失修的大门上的瓦也寥寥无几。

经过袁世民的反复斟酌,决定盖新房了…

春风柳絮伴燕舞,原来新宅添花香…

乡亲们开始帮袁世民拆掉了茅屋,垫平了地基。

一车车红砖拉进了院子,大伙"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地帮他们下砖,并且逐个转移到位。

一车车水泥来了,大伙了就"成群结队″地下水泥。

木料,石料都用齐了,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立木″的那天,壮年劳动力全到齐。

"上梁″的那天,村子里的人恭喜的恭喜,帮忙的帮忙,到了中午时分,一排新房赫然展现在大家面前。

袁世民先是激动,后是感谢,感谢乡亲们那"众志成城″,感谢乡亲们的"无微不至",这样激励着"小弟兄‘"们和睦,团结,遇事齐心协力,常主任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这件事上,我更看到了村子里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愿后来者更要发扬光大。"

话说去年一些人从宁夏引进"小茴香″种植因土壤太犟而出苗不全,因此破产,所以这些人"闲话不提,言归真传",开始下决心来适应套种的生产模式,这正是民间所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经过大家的细心推敲,认真计算,豌豆套油葵是最有利润的生产模式。

春天阳光明媚的一天,当大家都沐浴着在这醉人的春潮中时,忽然看见牛家二兄弟搀扶着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在路上走,母亲的蹒跚的脚步,驼背上像背着一个沉重的"锅″,银发斜垂,盖住了她沧桑的脸,瘦瘦的身材,在两个儿子的中间摇摆,这是为什么?

原来他们的老母亲刚住院回来,得了严重的"脑萎缩″,现在生活根本不能自理,但是,两个年过半百的儿子,轮流照顾他们的母亲,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总是那么的无微不至。

每天早晨,冲一杯牛奶,两块核桃大小的馍,用一根小勺慢慢地喂,那么用心,那么约细致,生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