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兵临百乘王朝首都
乘王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华军的到来,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婆多罗尼与文武百官虽然暂时搁置了内部的纷争,团结一致,聚集起了四十万大军,准备与华朝决一死战。
但这种表面的团结,只是将深藏的矛盾暂时掩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天竺各地战报的陆续传来,华军那不可阻挡的攻势,像是一记记重锤,敲击在每一个天竺人的心上。
西萨特拉普王朝国王毗湿拔摩那三十万大军,在华军两万精锐面前,竟然不堪一击,仅仅坚持了半个月就被华军南部军区击败,这让人如何不心生恐惧?
华军的武器,成为了所有天竺人心中的梦魇。那些半自动步枪,射速快、精度高,对于还在使用着木制狼牙棒、标枪、铁制砍刀的天竺士兵来说,无疑是降维打击。在这样的武器面前,人数的优势似乎变得毫无意义。许多士兵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真的还有必要打下去吗?打得赢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就对国王心存不满的大臣,开始动起了别样的心思。他们明白,王朝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么,为何不尽早为自己和家族寻找一条退路呢?
投降华军,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这样可以避免在王朝覆灭时被清算,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且,如果他们能够抓住或者杀死国王婆多罗尼,作为投名状献给华军,那么他们在新的统治者面前,或许还能立下功劳,为家族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这样的想法,像是一股暗流,在百乘王朝的官员中悄然蔓延。一些人早在华朝征讨天竺之前就通过商人细作开始秘密地与华朝接触,还有一些人则暗中策划想要寻找机会对婆多罗尼下手。
如今,华军兵临城下,已经到了他们不得不行动的时机。如果再不表现出他们的诚意,真的等华军发起进攻,他们就有可能被流弹误杀,到时候再想投降都来不及了。
可惜,这些人的行为并没有逃过国王婆多罗尼的眼睛。他对自己王朝的虚弱也是知之甚详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的内部分裂都可能导致整个王朝的崩溃。因此,他不得不更加警惕,更加谨慎地处理每一个可能的威胁。
婆多罗尼站在城墙的最高点,望着城下那密密麻麻的华军,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明白,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百乘王朝的一次考验,更是对他个人领导力的一次巨大挑战。
如果失败,或者被人挑起内讧,导致内部叛乱、分裂,那百乘王朝可能就真的要亡国了。
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军心,激发文武百官和士兵的斗志,让他们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于是,婆多罗尼开始频繁地在召集手下重要的将士谈话,用他的言辞和行动,激励每一个人。他讲述着百乘王朝的辉煌历史,讲述着先辈们为了这片土地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他告诉士兵们,他们不仅仅是在为王朝而战,更是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而战,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而战。他的言辞,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许多原本动摇的士兵重新找回了战斗的勇气。
当然,婆多罗尼也清楚,有些叛徒很会伪装,仅仅依靠言辞是不够让他们安静下来的。他必须采取更加实际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内部叛乱。他秘密地布置了亲信,监视着那些可能心怀不轨的大臣和将领。同时,他也加强了城防,确保华军无法轻易地攻破城门。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和意志上的较量。
西萨特拉普王朝30万大军都没能挡住华朝的进攻,他这40万军队同样很危险,容不得一点儿意外。
在这样的氛围下,吠离陀城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战争的到来,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着打算,也在防备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既想找到更多的同道中人,又怕对方是国王的亲信。
城外,张饶却没去管那么多。
既然婆多罗尼已经拒绝了投降,那接下来打就是了。至于吠离陀城内有多少敌军文臣武将愿意投降,又什么时候行动,张饶却没放在心上。
见机得早,能为华朝攻城做出贡献的,到时候论功行赏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