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 第242章 李教授(张导)果然是个比较严

第242章 李教授(张导)果然是个比较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242章 李教授(张导)果然是个比较严肃的人啊!

“节,铙,裨鼓.”

“排箫,角,埙,笳,筑.”

身为乐器学的专家。

李景霖脑海中迅速的闪过汉代常用的乐器种类。

古代音乐的复原,在目前来说,其实不完全算是音乐专业的学问。

一般就是由那些研究考古的,历史的人,根据古籍,考古资料,去进行反推。

比方说,从哪里挖出了什么东西,经过古籍描述确定是某件乐器,然后通过现代科技进行仿制。

又从什么壁画,古籍,或者又从墓里挖出了什么曲谱类的陪葬品。

用这些,根据现如今民间流传的一些音乐。

又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

比方说天文,历法,数学,进行定音,然后推导古谱,进行复原。

在当今的发展中,学科彼此是交织的。

牵扯许许多多学科,简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是。

古谱的复原。

更多的意义是在于溯源寻根,探查历史文化。

而不在于音乐欣赏。

要知道。

音乐的发展。

仅仅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从文艺复兴到现代,风格审美彼此之间都相差甚远。

这甚至只是西方。

东方的历史脉络如此之长,就算是再遵循祖宗之法,这风格,审美,音乐的感觉,都会差的相当之远,复原的古乐,用现代的审美来感受,未必就能喜欢。

但之所以做这些。

除了探寻历史的原因外。

更多的,是给现代音乐一些借鉴模式。

简单来说。

是在现代音乐中,赋予一种古韵,让拥有现代审美的观众,从现代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古乐的质感。

也就是说。

大家喜欢的,是“复古”的现代音乐,是带有古乐质感的现代音乐。

还是现代音乐,而并非是古代音乐。

拿出真正的古代音乐.

现代人几乎没几个喜欢的。

明清的古乐距今并不久,那确实还不错。

但如果搞远点。

唐。

甚至更早的汉。

那的确就是跨越了时代的审美变迁。

毕竟,时代改变,音乐进步,这审美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哪怕是古典音乐距离现如今也就只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并且和现代音乐是同一套体系,这审美变化都足以产生鸿沟。

何况特么差个两千年,还是和现代音乐完全不同体系的东西呢?

那完全不是一个星球的

你可以完全相信祖先的审美。

更要完全相信祖先的审美进步,尊重事实的发展与变化。

而此时。

李景霖所要做的事情,也是如此。

借鉴一些古代音乐的知识,或是特殊的音色。

但创作的,仍然是,也必须是现代音乐。

只不过。

这个现代音乐。

是需要体现古代的文化,气韵,质感的。

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风曲。

“《帝陵》!”

李景霖仔细感受着这种文明之中所蕴含的味道。

之所以在没有旋律,和声,甚至乐段,乐句,主题动机都还没有的基础之上。

就开始先铺开了节奏,配器。

那便是因为.

大汉王朝。

作为华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节点之一。

一个两千年前,东方伟大的帝国。

只有这钟鼓之声才能阐述这种磅礴与霸气。

而在磅礴与霸气中。

如何去表达横跨两千年的历史沧桑?

那必然是需要选择一个音色足够沧桑的音色。

而纵观华夏乐器中。

最能够表现沧桑之一的乐器,自然得是埙了。

埙的音色很沉稳,偏中音。

鼓则是选择了低音。

而高音部分的点缀,则选用了磬。

但与埙作为一前一后的搭档,反衬,对比。

最好的选择自然便是梆笛。

这用于北方梆子戏的笛,短小细,相比新笛曲笛,音够高亢嘹亮。

“啧,若搞和声,这弦乐,还真就是得选小提琴了。”

李景霖咂了咂嘴。

华夏的音乐,少见和声。

而在大型的乐器合奏中,也少见适合作为和声的拉弦类乐器。

小提琴的声音比较明亮,并且,四根弦,音域也相对较宽。

适合作为和声的铺底。

而拉弦类乐器的扛把子,二胡。

音色相对来说,会更薄,而且更柔,十分不适合和声演奏,音量的大小上,也有些偏小。

再加上和声是为了铺垫情绪的,音域也跟不上。

总不能演奏一段和声,换两把二胡吧

乐器千家不同,侧重更不同。

在和声上,小提琴自然比二胡合适的多。

但由于小提琴有指板,所以,滑音和揉弦是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