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寒门崛起 > 第二千零七章 再请募兵

第二千零七章 再请募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你们去休息吧,今天我在书房过夜,放心吧,我不会熬夜太久的。」
朱平安哄着李姝等人回去休息,自己一人留在书房,将各地奏报看了一遍又一遍。
「唉」看着这多的百姓伤亡,朱平安深感愧疚与自责,歎息不已。
自己身为浙江巡抚,境内上万百姓被倭寇所屠戮,自己这个巡抚难辞其咎。
尽管自己刚刚走马上任不到一周。
倭寇!
这个浙江乃至江南最大的祸患,如何解决?!
卫所不堪一用,乡勇虽然比卫所强些,但是毕竟不是正规军,无法保障粮饷军械以及训练,麵对倭寇,也远不是对手,隻是比卫所多挣扎几下而已。
其实,朝廷也知道卫所不堪用,不然为何準许张经千迢迢的从广西调狼兵来。
在朱平安看来,狼兵也不是剿灭倭寇的良策,曆史上,倭寇也并非狼兵所剿灭。
剿灭倭寇,隻能募兵,编练新军。
而募兵,粮饷就是第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洪武大帝创造的卫所製度,确实不怎花朝廷的钱,卫所军自己屯田,当军粮和饷银用。大部分人种田,小部分人种田,基本包住了粮饷。扛起锄头种粮,放下锄头打仗。
这也是洪武大帝最自豪的地方了,吾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是,现在卫所已经腐烂了,虽然你不怎耗费朝廷的粮饷,但是你也没啥用啊。
而募兵就需要粮饷,粮饷要朝廷拨付。
但是,现在朝廷太穷了,北镇的粮饷已经让朝廷勒紧又勒紧裤腰带了,江南这边募兵所需要的粮饷,绝不会比北镇少,朝廷如何负担得起?!
朝廷负担的话,隻能把责任转嫁给老百姓,如何转嫁?!多简单,给老百姓加税呗。
缺多少,就给老百姓加多少税,今年一亩地加叁厘五毫,明年再加叁厘五毫。
募兵越多,老百姓的赋税就越重。
最后,老百姓赋税太重,活不下去了,那就隻能造饭了。
这也就成了明朝的一个悖论:要打仗了,卫所不堪,募兵来行,百姓加税,百姓活不下去,百姓起义,又需要打仗了,又得募兵,又得给老百姓加税,老百姓更活不下去了,老百姓又要起义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了。
一旦,明朝走入这个死循环,那明朝势必会走入一个农民起义的汪洋噩梦。
那大明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甚至,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这说,募兵製是压垮大明的第一颗稻草。
曆史上,在万曆叁大征时期,募兵已经是明军的主力了,粮饷开支已经占了当时大明年度总赋税的一半了。
粮饷开支这大,朝廷还有多少钱造兵器,还有多少钱给官员发俸禄,还有多少钱修河工,还有多少钱赈济百姓,还有多少钱发展经济?!
光农民起义就已经让大明重伤了,当黑山白水间的劲敌向帝国发起冲锋时,帝国的灭亡就成必然了。
如此看来,说募兵製是压垮大明的第一根稻草也不无道理和依据。
可是,如今江南倭患如此严重,不募兵又不行。
这可如何是好?
如何既募兵,又少给朝廷增加粮饷负担呢。
朱平安皱着眉头,沉思了良久,怎也想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桉。
「这该怎做呢?」朱平安自言自语,在宣纸上写了「卫所」和「募兵」还有「粮饷」叁个词语,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这叁个词语,沉思了起来。
一遍又一遍
一遍又一遍
忽地,
第二千零七章再请募兵.
一道灵光闪过了朱平安的脑海,朱平安连忙拿笔在宣纸上记了下来,在「募兵」和「卫所」两个词语上画了一条线,将它们连了起来。
既然卫所不堪,必须要募兵,那为何不根据募兵的数量,来相应减少卫所军户呢,反正卫所现在又不堪一用,将他们由军户转化为普通百姓,将一部分屯田转化为普通农田,让这些军户转民户来耕种这些土地,缴纳的赋税来弥补募兵的粮饷。
虽然,现在卫所製度下,军户也要纳粮,比例甚至达到一半之多,但是由于卫所的腐败,军户纳的粮大都进入到军官的口袋了,军户也成了卫所军官的奴隶。
还不如朝廷下令,直接将相应的军户转为民户呢,省的他们被卫所军官盘剥。
至于一个募兵得多少***民?
当然是两者的比例越小,老百姓负担越轻;按照古代生产力估算,大概需要二十来个老百姓来养一个士兵,这样的比例老百姓的才不至于揭竿而起。
也就是说,募兵一个,卫所可以转二十个军户为普通民户,并转相应的军屯为民田,用他们的赋税、杂役来养募兵,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同时也减轻普通老百姓的赋税压力。
不是要取消卫所製度,而是卫所和募兵相结合,调整二者的比例和结构。
朱平安越想越觉的这个想法值的研究。
不过,明朝卫所製度规定,军户要想转为民户,必须要皇帝的特别恩赐才行。
如何获得皇帝的特别恩赐?
在宣德年间,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