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一念存善恶
第453章 一念存善恶
秋七月底,京师还被酷热笼罩着,只是时不时会几许凉风吹过来。
朱翊钧身穿一身交领右衽织金曳撒服,束绞丝革带,配短刃,头戴无脚幞头,脚穿鹿皮靴鞋。
在祁言丶方良的陪伴下出了西安门,与等候的萧如薰丶王逢猛丶李瑄丶陈承德丶陈承宗会合。
李瑄是朱翊钧生母李氏同父异母的幼弟,亲舅舅;陈承德和陈承宗是皇后陈氏兄长陈名言之子,是朱翊钧礼法上的表哥。
三人时常跟朱翊钧在西苑校场里练习骑射武艺,十分熟络。
八人聚集后,步行沿着阜成门大街向西,先过西城公学。
这里以前是广济寺,后改为一念堂。
随着少府监成立,杨金水回京出任少府监太监,隶属于少府监的一念堂被扩建为一念公学,广济寺不够用了,就搬去了位于西直门和积水潭之间,西直门大街以北的崇玄观,地方要宽敞两倍有馀。
今日朱翊钧一行人就是要去一念公学。
沿着西河漕渠的东岸街巷,众人三三两两,如同出游踏青少年们,结伴惬意而行。
唧唧咋咋,说天论地,时不时有爽朗的笑声飞洒,像天上撒下来的一串串阳光,耀眼得引起路人瞩目。
李瑄丶陈承德丶陈承宗三人辈分不一,年纪相差不过一两岁,脾性最为相投,恨不得日夜黏在一块,被人戏称为水火难分的铁党杆子。
李瑄从当初九岁孩童成长为十七岁少年,神采飞扬,最为跳脱。
他眉飞色舞地说道:「跟你们说,我们一念公学,蹴鞠京畿无双,崇文公学丶东西南北四城公学丶通州蓟州等公学全不是我们对手,更不用说鼎德书院丶文昌书院这些娘们书院了!
我们让他们一手一脚,也能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一念堂此前只是军烈遗孤以及各地孤童就学之所,因为朱翊钧重视,学子被称为西苑羽林郎。
胡宗宪丶谭纶丶戚继光丶王一鹗等西苑近臣纷纷把家中适龄孩童送入一念堂就学。后来勋贵和武将们也把府上孩童送入此间,一并就学。
李瑄在这里读了六年书。
一念公学迅速成为京师数一数二的学堂,有六岁到十六岁学童三千馀人,祭酒为李贽,左右司业为蔡茂春和耿定理。
其馀知名教授有王世贞丶申时行丶王锡爵丶余有丁等名士,李春芳丶赵贞吉丶张居正丶汪道昆等大佬们会不定期来上课。胡宗宪丶谭纶丶王崇古丶王一鹗丶霍冀丶殷正茂等名臣回京述职时,都会被邀请来上一两节军政入门课。
师资雄厚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就算后世某五道口学院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一念公学出来的学子,近半考入国子监,部分考入学院,还有部分考入入清河士官学堂和西山武备学堂,
以上学院都考不上,还有各研习所抢着要。
升学率高达十成。
这些学院原本是少府监丶太府寺丶太仆寺成立的讲习所,招录举人秀才,专门培养本部门专属人才。吏部丶户部丶工部丶刑部见到这法子好,纷纷上疏成立直属各部的讲习所,培养自用的吏员。
讲习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规模不断扩大,然后礼部和太常寺出面,把五花八门的讲习所合并,升为学院,然后几个部寺共同扶植,分享资源,但统一由太常寺管理。
白塔学院的金主是少府监丶太仆寺和工部,是在洪武军事学院对街的白塔寺上建立的,主科是算学和格物。
金台学院的金主是少府监丶太府寺和户部,金台馆被并入国子监后,原址改建为金台学院,主科是算学和会计。
文思学院的金主是吏部丶礼部丶鸿胪寺和太常寺,是在贡院对面的文思院上建立的,主科是算学和铨政丶理藩丶礼教和文宣。
台基学院的金主是刑部丶都察院和大理寺,他们下手晚,没抢到好地方,就以澄清坊长安街以南的台基厂为址改建,主科是律法。
加上柏林寺改建的医药学馆,被改称为杏林学院,大明的文丶法丶医丶理丶工等学院基本上建立齐全。
鼎德书院丶文昌书院是京中某些文官,察觉到形势不妙,聚集南北名士大儒,在京城建立的私立书院。
与公学并行,两边互相敌视,看不起对方。
听到李瑄得意洋洋地夸耀,陈承宗嘿嘿一笑:「那你们有没有跟清河士官学堂和西山武备学院一较高下?」
李瑄脸色迅速拉了下来,「我们还都只是孩子,你们居然要我们去跟那些武夫硬扛?」
陈承德嘿嘿一笑:「你们啊,只知道柿子找软的捏!有本事横扫西山武备学堂丶大沽海军学堂和洪武军事学院,那大家才承认你们一念公学是京畿无双!」
李瑄脸色更难看,众人哈哈大笑。
鼎德书院丶文昌书院跟一念公学办学理念完全不同。
一念公学是因材施教,智体兼备。
其它的不说,每天早上跑操,定期请军校操练,积极开展蹴鞠丶马球丶射箭丶相扑丶象棋丶围棋丶戏曲等各项智体运动。
鼎德书院丶文昌书院还是传统的私塾书院模式,一天到晚死教书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