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艺高胆大要治黄
出的治淮先治黄非常赞同。
「二是黄河携带的泥沙不仅堵塞淮河,它每年都会发水,今年这里决口,明年那里决口,河水冲进运河,堵塞运河,使得漕运需要年年疏浚河道,耗费巨大。」
「三是黄河改道,原本缺水的北地,失去了一条重要的水源。黄河虽然脾性暴虐,难以揣摩,但她是中国的母亲河。
现在山东丶直隶诸多府县,失去母亲河的灌溉,长年累月,终究变得地瘠民贫。」
潘季驯和朱衡是治河能臣,对朱翊钧的话细加琢磨,觉得非常有道理。
北方雨水少,看着山东丶直隶有很多河流,可是那些河流只是春夏季勉强算丰沛,到了秋冬就迅速乾枯。
黄河再暴虐,它的水流量远远超过其它河流的总流量。
耕种除了田地,最重要的就是水。
没有水,田地再肥沃也种不出太多庄稼来。
潘季驯明白自己学生的心思,连忙问道:「殿下,你想让黄河改回北道?」
朱衡大吃一惊。
让黄河改道?
这可是天大的事,稍有不慎就是大祸事!
前宋年间,北流丶东流之争纠葛数十年。
北流可以便利运输粮饷物资到河北前线。
东流会多数百万亩良田,还能避免黄河反过来为契丹所用,让它成为拱卫中原山东的天然屏障。
于是东流的观点占了上风。
只是治黄历来不是小事,尤其是改道,天大的事,需要谨慎处理,必须做好实地勘测丶规划讨论丶施工部署等周全的准备。
偏偏神宗哲宗这对父子,手艺不高,但胆子特别大,相信人定胜天。
几次大兴土木试图让黄河改道,想彻底驯服它,结果被狠狠地收拾了,改一次大决一次,上千里的良田屋舍荡然无存,终于老实安分了。
殿下你也想来一回?
朱翊钧坦然道:「潘师傅,没错,孤想让黄河回归北道。」
潘季驯和朱衡脸色一变,正要出言进谏,朱翊钧摆了摆手,「潘师傅,朱尚书,请听孤说完。」
「孤知道,治黄不是一件小事。其实孤一直认为,治黄在中下游入手,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潘季驯一愣:「殿下,何出此言?」
「黄河易决口泛滥,根源是什麽?」
「泥沙过多!」潘季驯和朱衡异口同声地答道。
没错,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泥沙过多,长年累月下来泥沙沉积在河道上,迅速抬高河床,久而久之,有的地方河床比两岸的地面还要高。
雨季一到,洪水一发,不决口都不行。
「对,两位先生深知河情。是啊,泥沙不除,在中下游修再高的堤坝,也挡不住它终究决口的一天。
所以孤认为,治河先治沙,要治黄必须从上游入手。」
潘季驯和朱衡眼睛一亮,饶有兴趣地继续听着。
「孤请曹公出任陕甘总督,一边总督三镇军务,一边执行建设西北的大计。这是部分细则,请两位先生过目。」
祁言把两份文书递给两人。
两人匆匆看完,面露惊喜。
「植被保土丶退耕还牧丶退牧还林。殿下,这需要大魄力才能定此大计啊!」
「土地不能无穷尽地索取。要量土养人。这片土地能出产多少,能养活多少人,要心里有数。
贫瘠苦旱,与其死磕,不如迁民其它富庶之地。
大明陆海两军,南征北战,四下探索,遍寻天下肥沃之地,就是用来安置供养大明万民。
孤对曹公和徐贞明说,西北之地,留下适当的人口就好了,其馀的全部迁出来,孤有的是富庶之地安置。
不够,不够再去打就是了!天下之大,土地之广,有德者居之!」
朱翊钧大声说道,神采飞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一退,十年,二十年,天地自会道法自然。植被茂盛,水土不失,自然黄河泥沙减少。
此乃治黄治本之法。
在这十年,二十年间,我们也不停着。钦天监用玻璃柱加水银,研制出一种气压测高仪,以海平面为基准,可测试各地相对高度,孤叫它海平高度,误差很小,极为精准。
我们可遍遣测绘队,测绘河南丶山东丶直隶丶两淮各地的海平高度。水往低处流,我们以这些高度数据为准,精准规划新河道,施工挖掘开凿,准备引黄归北。」
朱翊钧转向朱衡说道,「朱先生,嘉靖四十五年你开掘新河道,避黄通漕。期间新河道决口过两次,你一直坚持,还总结出新河决口的重要原因在于『以一堤捍群流』,于是开四条支河分流以减少洪水对新河堤岸的冲击。」
朱衡连忙说道:「臣性子刚直执拗,幸蒙殿下向先皇进言,坚持让臣继续开掘,不至于半途而废。」
朱翊钧笑着说道:「我朝做事,稍有差池波折,就惊天动地。尤其是那些御史会跳出来多加指摘,喊打喊杀,却不知道任何事情,想成功都是一波三折,需要坚持不懈。
孤觉得黄河北道也可以延续此思路。
趁着黄河还在南道,我们花三到五年时间测绘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