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李忠去留
朝堂之上的争论仍在持续,各方势力围绕着李忠的去留僵持不下。匈奴,这个一直以来威胁着大汉边疆的强大势力,成为了众人争论的焦点之一。
丞相杨忠面色凝重,他深知匈奴的威胁不可小觑。“陛下,匈奴自冒顿单于以来,日益强大,不断侵扰我大汉边疆。其骑兵凶悍,来去如风,若没有得力将领镇守,边疆百姓将苦不堪言。李忠将军多年来与匈奴交战,对匈奴的战术和习性了如指掌,此时若轻易将其调离,实乃不智之举。”
御史大夫刘正微微点头,附和道:“丞相所言极是。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他们擅长骑射,在战场上机动性极强。李忠将军在边疆与匈奴多次交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贸然更换将领,恐会给匈奴可乘之机。”
卫尉赵启却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勋贵集团的将领更能胜任边疆之重任。“陛下,匈奴虽强,但我大汉勋贵将领自幼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且家族世代为将,有着深厚的军事底蕴。那匈奴在历史上也曾被秦将蒙恬击败,远遁漠北。如今我大汉勋贵将领定能如蒙恬将军一般,威震匈奴。”
太仆卿林远皱着眉头反驳道:“赵卫尉此言差矣。匈奴自秦末以来,再度崛起,实力不容小觑。且如今的匈奴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李忠将军在边疆浴血奋战,与匈奴人多次生死较量,他对匈奴的了解岂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勋贵将领可比?”
少府卿郑宏也说道:“陛下,匈奴人以战养战,掠夺成性。他们的骑兵在草原上纵横驰骋,令人生畏。李忠将军与匈奴作战多年,深知如何应对匈奴的侵扰。而勋贵将领虽有家族荣耀,但在实战经验上恐有不足。”
就在朝堂上各方争论不休之时,后宫之中也暗流涌动。皇后卫子夫听闻朝堂之事,心中忧虑。她深知边疆稳定对于大汉的重要性,也明白李忠将军在边疆的作用。
卫子夫召来自己的亲信侍女,说道:“如今朝堂之上为李忠将军的去留争论不休,此事关系重大。你去打探一下其他嫔妃的态度。”
侍女领命而去。不久后,侍女回来禀报:“娘娘,陈贵妃似乎倾向于勋贵集团的提议,认为应派遣勋贵将领替换李忠将军。而李妃则认为李忠将军战功赫赫,不可轻易调离。”
卫子夫微微沉思,她明白后宫的争斗往往与朝堂紧密相连。陈贵妃背后有着一些勋贵家族的支持,而李妃则可能是出于对边疆稳定的考虑。
此时,汉武帝刘彻坐在御书房中,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匈奴的强大威胁,也明白李忠将军在边疆的重要性。但勋贵集团的势力也不可忽视,他们在朝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刘彻心中暗忖:“李忠虽出身低微,但战功卓著,对边疆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勋贵集团一直渴望在军中扩大自己的势力,若不加以安抚,恐生变故。”
经过深思熟虑,刘彻最终做出了决定。他决定将李忠调回长安,任命勋贵集团的将领去接替李忠。
传旨太监手持圣旨,来到朝堂之上。众臣立刻安静下来,恭敬地等待圣旨宣读。
传旨太监清了清嗓子,高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忠将军多年来镇守边疆,战功累累。然今边疆局势有变,朕念及李忠将军劳苦功高,特召回长安,另有任用。着由勋贵子弟赵逸,字子轩,接任李忠将军之职,镇守边疆。赵逸曾任中郎将,自幼熟读兵书,武艺超群,朕望其能不负朕望,保边疆安稳。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朝堂上一片寂静。李忠心中虽有不甘,但皇命难违。他上前一步,跪地接旨:“臣李忠领旨谢恩。”
交接之际,李忠看着即将接任的赵逸,感慨万千。“赵将军,边疆之地,责任重大。匈奴人凶悍无比,你切不可掉以轻心。我在边疆多年,深知匈奴人的战术和习性。他们擅长骑射,行动迅速,常常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你一定要加强边防,训练士卒,提高警惕。”
赵逸微微点头,说道:“李将军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保卫边疆。”
李忠又转身对自己的下属们叮嘱道:“兄弟们,我即将离开边疆,返回长安。你们要听从赵将军的指挥,继续为大汉守卫边疆。记住,我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保护百姓。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
下属们齐声回应:“将军放心,我们定当不辱使命。”
交接完毕后,李忠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程。在长安,刘彻任命李忠为太中大夫,虽无兵权,但也是重要的官职。
李忠深知自己的命运已被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所左右。他心中虽有无奈,但也明白这是皇帝在权衡利弊后的决定。他只能在新的职位上,继续为大汉尽忠职守。
而在边疆,赵逸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准备应对匈奴的挑战。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也明白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有着勋贵家族的荣耀和自信,决心要在边疆建立功勋,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边疆的局势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匈奴人得知李忠被调离,开始频繁地发动攻击,试图试探大汉的防线。赵逸能否应对匈奴的挑战,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