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148章 杜氏

第1148章 杜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京兆杜氏,可追溯到前汉的御史大夫杜周。

杜周本是前汉南阳太守的一名小吏,善候上司,被举荐给张汤,升廷尉史。

后又投孝武皇帝所好,严苛执法最后迁为御史大夫。

孝武皇帝期间,行陵邑制,迁关东豪族以实关中,杜周也因此迁到了茂陵。

后其子杜延年又迁到了杜陵,最终定居下来。

前汉的杜氏,可谓鼎盛一时。

杜周之子杜延年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而杜延年之子杜缓,官至太常。

终前汉一代杜氏官至二千石就有近十人。

不过到了后汉时杜氏却是变得有些没落,远不如前汉时的显贵。

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关东与关西政治势力消长的影响。

仅仅是出了两位名传天下的书法家与学者。

与裴秀交好的杜元凯,名预,其父乃是魏国前河东太守杜恕。

杜恕虽是出身关中世家,但却与魏朝权臣多有不合。

特别与司马懿更是有不小的矛盾。

再加上关西与关东两大政治集团的争斗。

前些年的时候,杜恕曾迫于司马懿的权势,不得不称病隐居数年。

那个时候,正好是司马懿以大司马的身份,都督关中的时间。

不过曹叡为了拉拢关中的世家,继而保住关中,又把杜恕请了出来让他出任河东太守。

谁能料到,还没有过一年河东就换了主人。

关中一战时,司马懿故意拖延时间,死活不肯派兵救援河东。

除了势不可为,也未必没有杜恕是河东太守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杜预莫说是像羊祜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屡次拒绝举荐,就是像裴秀那样,想要年少扬名都做不到。

而且杜预的大人杜恕,一直都是“推诚以质,从不治饰”,从小就不喜欢张扬名声。

所以杜预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在他看来,想要让大人出面,托人情举荐自己进入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我好想进入学院学习啊!”

十八岁的少年郎君,与裴秀分开后,转身向家里走去,有些不甘心地回头看看皇家学院。

那里建筑巍峨,储藏着无数不传之密的学问,同时还有许多精通学问的宿儒学士。

这对于从小博览群书,特别是对无比痴迷左氏春秋传的杜预来说,简直有如勾魂。

他每至学院假日都要在这里等裴秀。

就是想要接近这学院闻一闻这学院里的墨香。

同时顺便借裴秀之手把自己对左氏春秋传上的不解之处,转给学院里的教授,间接向他们请教。

十八岁的少年郎君,才处于刚刚积累学问的阶段,远远没有后世的名声。

学院内精通左氏春秋传的来敏等人,可是活了七十多年的,研究了一辈子的左氏春秋传。

杜预的见识,如何能与之相比?

每一次从裴秀口中转述的学问,都让杜预有如甘露入心,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种感觉,反过来又让杜预想要进入学院学习的想法愈发地强烈。

作为京兆名门,杜氏在长安城不缺住处。

三年前的关中之战,长安虽然没有被焚毁,但终是被魏贼洗劫一空。

除了权贵云集的章台街,其他地方的民宅,大多显得有些残破。

但在这些残破的民宅里,又时不时出现几个看似低调,实则隐藏着瞭望台的完整宅院。

能住在这种宅院里,基本都不是什么简单人家。

杜氏正是其中之一。

杜预回到家中,在大人的书房门口徘徊了半晌。

终于鼓足了勇气,推门而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人,我想去学院求学!”

正在看书的杜恕抬起头来,静静地看向儿子,目光中带着平淡。

他的胡子保养得很好,拿着书本的手长得很细巧,气度有些秀雅。

虽说是早过了不惑之年,但可能是养气有法,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

当然,也有可能是杜氏家庭的底蕴沉淀,让他见闻过太多的风雨。

这几十年来,天下倾覆,兵戈不止。

魏朝的建立,代表着世家终是打败了外戚和宦官,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世家大肆享受属于自己的战利品的时候,作为世家子的杜恕,却是心平气和地恪守着某种信念。

虽然这种信念,对于很多世家来说,显得有些迂腐可笑,甚至一无是处。

但也正是因为杜恕的坚持,让他在魏国朝中显得有些异类。

不但与朝中权贵不合,甚至还得罪了司马懿这种世家的代表人物。

此时的杜预,如何能在杜恕相比?

他说完这句话后,似乎是用尽了自己好不容易才鼓起的勇气。

面对大人平静的目光,杜预似乎有些羞愧地低下头:

“对不住大人,我,孩儿有些轻率了”

看到儿子的模样,杜恕平静的面庞反而露出一丝淡然的笑容。

他的语气很是温和:

“学问乃是我杜氏安身立命之本,你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