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一直超车一直爽(第一更,求订阅)
第563章 一直超车一直爽(第一更,求订阅)
其实,排除李毅安是个资本家之外。
南洋与俄国是高度相似的,至少在工业方面他们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大部分工业都是建立在 30年代,要不然便是在战后按30年代的标准重建。50年代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力于这批工厂和矿场。
南洋的工业同样也是如此,虽然是靠着德国的专家工程师们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本质上都是30年代的技术标准。
当然,欧美各国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战后各国为了加快重建速度,也都是选择战前成熟的工业架构,进行重复建设。
这些过时的工业架构不单效率低,而且耗能大,污染环境。所以,到了 60年代,他们会面对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一边是供求关系变化,随着德国工业产能的恢复,各国市场供大于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一边是落后的工业架构,带来的高昂的生产成本。
原本这些问题还不太明显,但是最终,一场石油危机,把所有的问题都激化了。于是西方国家迎来了噩梦般的 70年代,其实也就是工业转型阵痛期。
他们会面对的问题,南洋将来同样也会面对,也正因如此,李毅安才需要提前进行布局。
不过保罗解释,不仅没让左孝翰弄明白,反而让他更糊涂了,说道。
「这有问题吗?根据我们的预计,依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就拿钢铁来说,我们的钢铁产量至少需要达到2000万吨,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这也是我们提出2000万吨的原因。」
作为通产部总长,左孝翰自然知道「二四计划」制定的计划方案,依据是什麽,是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制造的,当然也增加了一些「速度值」,就是加快发展的速度值。
李毅安在一旁补充道。
「2000万吨太少了,从长远来说,可能是会是1亿吨!」
1亿吨钢铁!
现在的美国还没达到这个程度呢。
不过在李毅安看来,这就是未来的发展的必然,毕竟,后来日本的钢铁产量也突破了1亿吨,而且还长期保持着这一产量。按照正常发展速度来说,南洋的钢铁产量肯定会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数字。
虽然觉得这个数字太过匪夷所思,但左孝翰仍然说道,
「既然如此,那麽计划实施有什麽问题吗?」
「没有问题,但核心问题是,还是「路径依赖」,」
保罗说道。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明白,但是阁下的解释,让我明白其中究竟,有了「一四计划」的成功先例,那麽我们只需要在「二四计划」制定一个规模更大计划就行了,其实就是产能的堆积与扩张。但是这种产能的扩张总是有尽头的,当它达到市场的临界点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陷入了某种停滞,这种停滞往往就会带来经济危机。」
俄国就是一个教训。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以钢铁丶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旧工业发展达到临界点,和西方一样俄国也面对同样的问题,毕竟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会像苏联那样偏重重工业。于是俄国也开了相应的改革,就是「柯西金改革」,按照俄国官方的说法是:改善规划和加强经济激励。就是通过引入市场调节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
嗯,可以理解成为俄国的市场经济尝试。改革的成效也非常明显。激活市场,扩大财政收入,让俄国经济恢复活力。当然也遭到国内保守派的攻击。
就在双方争论不已时,石油危机的爆发助推让世界油价高涨,给作为石油出口国的俄国带了泼天般的富贵。
原本所有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石油外汇的涌入下,被化解了。于是乎,俄国进入了所谓最为辉煌的70年代,那个时期的俄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扩张,甚至自以为即将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那个的时候他们是得意的。
而在石油危机的刺激下,西方的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社会上一片愁云惨雾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十八世纪末叶发展出来的大型「烟囱工业」,也走到了尽头。在阵痛过后,更有效率丶更节能省料的新工业诞生,知识密集工业应运而生。没有石油美元注入的西方经济,用了十几年才渐渐走出谷底,慢慢开始另一波的经济景气。
而与此同时,仍然一直沿用 30年代「烟囱工业」模式的俄国,在最美好的十年结束之后,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最终走向了帝国的崩溃。
这也是为什麽,李毅安会直接插手「二四计划」规划的原因。
左孝翰不解道。
「现在……说这些是不是太远了,像阁下说的,未来仅仅只是钢铁需求就要一亿吨,我们现在甚至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不是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李毅安说道。
「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长远的将来,孝翰,就钢铁公司来说,东海钢铁与东宁钢铁,有什麽区别吗?在技术上?」
「这……」
面对阁下的询问,左孝翰稍作思索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