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世界中心地位(第一更,求订阅)
第1214章 世界中心地位(第一更,求订阅)
我们是南洋人!
在过去的十几年,南洋上下已经形成了这种共识,也正是这种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以南洋为家,而不是「客居」南洋。
也正是在这种思潮下「我们是南洋人」这种意识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无论是唐人或是欧裔,他们都形成了这种共识。
但是与此同时,李毅安却又不得不考虑不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就是南洋的未来,或者说未来的南洋。
未来的南洋在那里?
「东情西韵」这是南洋的文化定位,但并不仅仅只是如此,李毅安还需要考虑到另一个问题——亿万南洋人的根。
在另一个世界上,有两个教材,一个是星加坡,一个是马来亚唐人。
前者是官方主导的「去华化」,而后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没有任何官方补贴的情况下,坚持着华文教育。甚至发出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华校,是华人的文化堡垒!」这样的疾呼,
什麽都可以不办,但是华校必须要办,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灵魂!最终,靠着马来亚华人社会捐款,华校一直办了下来,而马来亚华人社区也成为除了大陆以及港澳台之外,唯一保留完整华文教育的地区。
有了这两个例子,李毅安当然要汲取教训了。
「你说的没错,唐人与唐山联系的淡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伴随着一代移民的老去,二代移民的成长,到了三代丶四代移民之后,这种淡化是顺理成章,而这种「淡化」,「淡化掉」的恰恰是这个民族的根。」
当这个共同的根没有了,那麽「血脉相连」,也就自然不存在了。什麽「香蕉人」之类的事情,也就不可避免的会上演。所以,读《国史大纲》是为了强化这种「根」,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引发内心的认同感。」
其实,这是有先例可循的,就像「五胡乱化」时的衣冠南渡,南渡士民就是通过文化上的认同,维持了他们对中原的认同,如果没有南渡士民文化上的认可,那麽又会是什麽模样呢?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也正因如此,南洋才需要《国史大纲》。其实,在李毅安的心中,南洋人本质上就是「衣冠南渡」的华夏人,这种骨子里的认同感,是他绝对不愿意抹杀的。
「有了这种历史认同感,唐人与唐山才是血脉相连的。但是……」
李毅安刻意加重了语气说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这种历史文化的认同,不仅涉及到南洋人的根本,还涉及到南洋的根本,或者说未来。对于南洋来说,我们还需要通过华夏文明来构建南洋的朋友圈。」
提到「朋友圈」时,李毅安刻意用手比划了一个圈子。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朋友圈,都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像西方世界以基督文明构建其基本价值观,而东方世界以唯物主义构建其价值观一样,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才有了共同的认知,如此才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仰身靠着椅子,李毅安一边说,一边思索着另一个日本。
在另一个世界,尽管日本打造了他们的「雁行模式」,在东亚,日本就是这只领头雁,其馀国家跟在日本后面前进。在「雁行理论」的指导下,日本大规模向东南亚转移国内落后产能。「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得益于此。
但是,日本的「雁行模式」最终是失败的,因为日本对东南亚的产业辐射,仅仅只停留在产业辐射上,他这个领头雁,只是「领头雁」,而不是「雁头」。
换句话来说,就日本的「雁行模式」是「群雁模式」,发展起来的是一群大雁,而且是各自为政的那种,对「领头雁」并不认同的那种,他们或许亲近,但并不认同。这也是为什麽「雁行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亚洲经济体」失败的核心因素。
为什麽日本始终无法真正打造他的朋友圈,构建出亚洲经济体呢?
除了日本本身对美国唯命是从,是被美国用链子系住的狗之外,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价值观输出上的失败。
日本和那些国家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认同!
日本扶持的那些国家,有那个国家愿意为日本火中取粟?
没有!
但是反观西方世界呢?
八零年代,里根对苏联实施全面禁运,不仅美国如此,还要求其它西方国家也必须如此,在过去二十年间与苏联大做贸易的西德,面对前来劝说的地图头,面对每年上百亿美元的损失,德国总理只是用一句话作了回答——德国终究还是属于西方世界。
换句话来说——德国必须要悍卫他的朋友圈,那怕代价是惨重。
而日本没有这样的圈子,有,它可以为美国火中取粟。 思索着日本「雁行模式」的利弊得失,李毅安继续说道:
「那麽问题来了南洋呢?南洋应该用什麽样的价值观,来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可以和欧美以东欧洲对抗的亚洲经济体呢?
显然,只有一个选项——华夏文明!这个